风中柳·离别

槐树阴浓,小院晚凉时节。别离可奈肠如结。歌喉轻啭,听唱阳关彻。情脉脉、几回呜咽。
细语叮咛,道且自消停这歇。灯火高城更未绝。残妆重整,送向门前别。拚今宵、为伊啼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风中柳·离别》是清代诗人彭孙遹创作的一首词。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各个方面:

  1. 作者简介:彭孙遹,字骏孙,号羡门和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他是清初的官员和著名的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他不仅在政治生涯中有卓越的表现,在文学上也有着重要的贡献,尤其在诗歌领域,他的诗作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禹锡。
  2. 诗词原文:《风中柳·离别》是一首短小精悍的词,全词如下:
    槐树阴浓,小院晚凉时节。别离可奈肠如结。歌喉轻啭,听唱阳关彻。情脉脉、几回呜咽。细语叮咛,道且自消停这歇。灯火高城更未绝。残妆重整,送向门前别。拚今宵、为伊啼血(道字衬)。
  3. 诗词赏析:这首《风中柳·离别》充分展现了诗人对离别场景的深刻描绘。首句“槐树阴浓,小院晚凉时节”便设置了一幅典型的离别背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紧接着,“别离可奈肠如结”,表达了诗人对于离别的深切情感和内心的煎熬。接着的“歌喉轻啭,听唱阳关彻”,“阳关”在古代常常象征着离别和结束,这里的“听唱”则是一种听觉上的触动,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生动。
  4. 创作背景:彭孙遹创作《风中柳·离别》的背景是在其政治生涯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作为清朝初期的著名文人,他在官场和文学上都有所建树。此词可能是在一次特定的离别场合所写,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离别的场景和自己的感受。
  5. 艺术特色:从形式上看,《风中柳·离别》采用了典型的七言词牌格式,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它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和人物动作,成功塑造了一个充满哀愁的离别画面,使得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地体会到诗人的情绪。
  6. 文化价值:除了在文学上的成就之外,彭孙遹的诗歌在当时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影响。他的诗歌不仅在文人之间传诵,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彭孙遹的《风中柳·离别》不仅仅是一首普通的词,而是蕴含了深厚的情感和文化内涵的艺术珍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可以了解到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学风貌,还能深刻感受到古人对于离别这一普遍主题的不同诠释和情感表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