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鄂还湘次韵答申夫方伯

未步金銮上谏坡,曾看哭楚起沈疴。
言归此日江之永,但愿来年海不波。
鱼美武昌春意薄,雁回衡岳别情多。
枣梨姜芥谁相赠,且向涟溪问钓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自鄂还湘次韵答申夫方伯》是清代诗人曾国荃所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望。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曾国荃(1798—1862年),字君玉,号湘乡,湖南湘潭人。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位重要人物,是清朝晚期的重要军事将领。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
    未步金銮上谏坡,曾看哭楚起沈疴。
    言归此日江之永,但愿来年海不波。
  • 翻译
    未曾踏足金銮殿上谏言,我曾目睹楚国因哭泣而陷入困境。
    如今归来,愿江河长流,大海永远波澜不惊。
  1. 诗歌注释及带拼音
  • 这首诗没有明显的生僻字词或难以理解的句子,因此注释相对较少。带拼音的部分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句的发音。
  1. 诗歌赏析
  • 这首诗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 诗中提到的“哭楚”可能指的是屈原,他是楚国的忠臣,因忧国忧民而投汨罗江自尽。曾国荃通过提及这个典故,表达了对屈原精神的赞美和对祖国命运的关注。
  1. 诗歌背景
  • 曾国荃在这首诗中并未直接表达其具体的政治立场或行动,而是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的描绘,间接反映了他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注。

《自鄂还湘次韵答申夫方伯》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份历史的见证,一种文化的传承。它不仅记录了诗人个人的情感和经历,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对于有兴趣深入了解中国古典文学和历史的朋友来说,这首诗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欣赏的机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