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步金銮上谏坡,曾看哭楚起沈疴。
言归此日江之永,但愿来年海不波。
鱼美武昌春意薄,雁回衡岳别情多。
枣梨姜芥谁相赠,且向涟溪问钓蓑。
【诗句注释】
自鄂还湘:自湖北返回湖南。
次韵答申夫方伯:用韵诗回复申夫方伯。申夫方伯,名不详。《全唐诗》中存有其诗一首《与李端郎中》,可知此人为唐代文人。次韵,即和诗,即用前人诗作的韵脚和声调来写自己的诗。
未步金銮上谏坡:没有走上金銮殿(皇帝的龙椅),去给皇帝提意见(谏)。
哭楚起沈疴:因楚国被攻破而悲痛,以致病重。沈疴,沉疴。
言归此日江之永:说我要回到家乡了,这里的“江”指湘江。永,长也。
但愿来年海不波:“海不波”即“海上无风波”。希望来年海上平静。
鱼美武昌春意薄:“鱼美”即“武昌鱼”味道鲜美,但春天的气息淡薄。
雁回衡岳别情多:“衡岳”,即衡山,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这里指代家乡。
枣梨姜芥谁相赠:“谁相赠”,即谁能赠送。枣梨、姜芥,都是常见的蔬菜。
且向涟溪问钓蓑:“涟溪”,即小溪,在湘西一带。“钓蓑”,指渔夫所穿的蓑衣。
【译文】
我还没踏进金銮殿给皇帝提意见,曾因楚国被攻破而悲痛到病重;
如今我想回到家乡了,只求来年海上没有风波;
武昌鱼的味道虽好,但春天的气息已变得淡薄;
听说你回到了家乡,我们分别后的感情更加深厚;
我送你些枣子、梨子、姜、芥等蔬菜,希望能为你的生活增添一些乐趣;
现在我只能向你问一问你钓鱼用的蓑衣在哪里。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抒发了诗人对故国的深情,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首联“未步金銮上谏坡,曾看哭楚起沈疴。”是作者自己回忆往事,表达对故国的思念之情。“未步金銮”指的是作者还未步入朝廷为官,尚未有机会为国出力;“上谏坡”是指作者曾在谏院上书言事,希望皇帝能够明辨是非,做出正确的决策。“曾看哭楚起沈疴”,则是回忆起楚王失国之痛,以及由此带来的沉疴之疾。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忧虑和担忧,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故土深深的眷恋之情。
颔联“言归此日江之永,但愿来年海不波。”是作者对未来的期许,希望国家能够永远安定,海面风平浪静。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未来的希望和期待。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家人的牵挂和思念之情。
颈联“鱼美武昌春意薄,雁回衡岳别情多。”则描绘了湘江两岸的美丽风光和离别时的感慨。“鱼美武昌”指的是武昌鱼美味可口,让人陶醉;“春意薄”则表示春天的气息已经渐渐淡去。“雁回衡岳”则是形容大雁归来的情景,而“别情多”则表达了与友人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友人的思念之情。
尾联“枣梨姜芥谁相赠?且向涟溪问钓蓑。”则是作者询问朋友是否还记得他曾经送过的礼物,并邀请朋友一同前往钓鱼。这两句诗既是对友情的怀念,也是对生活乐趣的追求。通过这样的结尾,使整首诗歌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深沉,既有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又有对自己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