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勒寻春日欲斜。山围江郭水平沙。好著丹青图画取。去去。绿杨深处是苏家。
行到垂杨逢绣阁。寂寞。美人东渡掩窗纱。帘下侍儿新打扮。试看。越中生女尽如花。
定风波 · 寻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定风波 · 寻春》—— 北宋词风的现代回响
在北宋时期,有一位文学成就颇丰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其散文《岳阳楼记》堪称千古名篇。然而,除了他的这些政治与文学作品之外,范仲淹还有一首流传甚广的词作《定风波·寻春》,这首词不仅展现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且体现了北宋时期词风的多样性以及词的艺术魅力。
词的第一句“罗绮满城春欲暮”便描绘了一幅繁花似锦、春意盎然的画面,城中的人们穿着华丽的衣服,享受着春天带来的美好时光。这里的“罗绮”,指的是华美的丝绸,象征着富贵与繁华;而“满城”则强调了春天的广泛和深入。紧接着的“百花洲上寻芳去”,则是词人主动踏出舒适区,前往百花洲去寻找春天的美好。这不仅是一次身体上的旅行,更是一次精神上的追求,是对自然之美的深刻体验。
“寻春”一词,不仅仅是寻找春天的花花草草,更是一种心灵的慰藉,是对于生活美好的追寻和向往。范仲淹通过这样的描写,表达了他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这种情感不仅在当时有着重要的社会影响,即使在今天,我们仍可以从中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范仲淹的这首词还体现了宋代词人敢于突破传统,力求创新的精神。在唐代之后,宋词开始逐渐摆脱了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转向更加质朴自然的表达方式。在《定风波·寻春》中,范仲淹的这种尝试,展示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勇气和智慧,也使得他的词作成为后世学习和效仿的经典。
《定风波·寻春》不仅是一首描绘春天美景的词作,也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求和想象。它反映了北宋时期的文化背景、词风变化,同时也展示了词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宋代的发展与成熟。通过对这首词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学的独特魅力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