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笑令 · 缓归

么凤。么凤。飞上金钗微动。侍儿制就罗衣。
陌上花开缓归。归缓。归缓。犹趁琼楼月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调笑令·缓归》是清代诗人曾廉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以简练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么凤飞上金钗,侍儿制就罗衣,陌上花开,女子归家的情景。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和背景:

  1. 作者介绍
  • 曾廉(1856-1928),字伯隅,湖南宝庆邵阳县石牛山(今湖南邵东县汪塘乡境内)人。光绪二十年(1894)中举人,翌年会试后任国子监助教,参与编修《大清会典》,为大学士徐桐赏识。戊戌维新运动期间,曾上书朝廷反对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行为。在晚清时期的政治风波中,他积极参与反对外敌入侵的活动,主张启用刚正忠义将帅,力拒外敌,以固边疆。
  1. 诗词原文
    么凤。么凤。飞上金钗微动。侍儿制就罗衣。陌上花开缓归。归缓。归缓。犹趁琼楼月满。

  2. 词意解析

  • “么凤”和“飞上金钗微动”:这两句通过“么凤”和“飞上金钗微动”营造了一种轻盈飘逸的氛围,金钗作为身份的象征,女子的装扮既华丽又不失雅致。
  • “侍儿制就罗衣”:这里的“侍儿”指的是陪伴的女子,她为即将归来的爱人制作了美丽的罗衣。罗衣通常代表着贵重和美好,此处象征着对爱情的珍视和期待。
  • “陌上花开缓归”至“犹趁琼楼月满”:这部分描述了女子归来的情景,她走在花海之中,脚步从容不迫,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为她让路。她的归来不仅带来了花香,也带来了希望和温暖。
  1. 创作背景
  • 《调笑令·缓归》的创作时间虽然无从考证,但结合其内容及风格来看,应是在清末民初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背景下创作的。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许多文人墨客都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个人情感的抒发。曾廉的这首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寄托了他对于和平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期望。
  1. 艺术特色
  • 简洁明了的风格:《调笑令·缓归》语言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堆砌,却能够准确、生动地传达出作者的情感。这种风格体现了词作为一种抒情诗的独特魅力,即通过简短的文字表达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 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这首词通过对女子归来的场景进行细腻的描绘,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词中的“飞上金钗微动”、“陌上花开缓归”等意象,不仅展现了画面的美丽,也传递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调笑令·缓归》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学价值的词作,也是了解当时社会背景和文化风貌的重要窗口。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