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送友

客里难为别,春风送远行。
飞花明驿路,落日照边城。
肮脏虞翻骨,噌吰夏统声。
黔西天万里,挥手泪纵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黔中送友》是清代诗人曾艾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别时的感慨和不舍。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曾艾,字子白,号东园,清代诗人,其作品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而著称。

  2. 原文节选:客里难为别,春风送远行。飞花明驿路,落日照边城。肮脏虞翻骨,噌吰夏统声。黔西天万里,挥手泪纵横。

  3.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清代乾隆年间,具体年份不详,当时曾艾可能因为某种原因与友人分别。这首诗可能是为了表达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重逢的期待而作。

  4. 艺术特色:这首诗采用五言律诗的形式,押庚韵,节奏感强,易于吟咏。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飞花明驿路”、“落日照边城”,通过自然景物描绘出一幅别离的场景。同时,诗中使用了较多的典故和成语,如“虞翻骨”、“夏统声”,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5. 名家点评:历史上有不少文人墨客对《黔中送友》有评价和赞赏。如清代学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提及曾艾的作品:“清人七绝,曾艾最工。”这表明曾艾在七绝方面有着较高的成就。

  6. 情感表达:诗中充满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和对友情的珍重。通过“挥手泪纵横”等词句,展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这种情感的真挚流露,使得这首诗成为了表达离别之情的经典之作。

  7. 文化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送别是一种常见的社交活动,而文学作品中的送别诗则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曾艾的《黔中送友》作为其中的代表之一,不仅记录了一个时代的文学风貌,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黔中送友》不仅仅是一首表达离别之情的诗歌,它还反映了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审美取向和文化追求。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意义,至今仍受到人们的喜爱和传颂。对于喜欢中国古代文学的朋友来说,深入研究曾艾及其创作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无疑能够增加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