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章实斋国博

章公得天秉,赢绌迥殊众。
岂乏美好人,此中或空洞。
君貌颇不扬,往往遭俗弄。
王氏鼻独齇,许丞听何重。
话仿仲车画,书如洛下讽。
又常患头风,无檄堪愈痛。
况乃面有瘢,谁将玉璏砻。
五官半虚设,中宰独妙用。
试以手为口,讲学求折衷。
有如遇然明,一语辄奇中。
古来记载家,庋置可充栋。
歧路互出入,乱丝鲜穿综。
散然体例纷,聚以是非讼。
孰持明月光,一为扫积霿。
赖君雅博辨,书出世争诵。
笔有雷霆声,匉訇止市哄。
续鉴追温公,选文驳萧统。
乃知貌取人,山鸡误为凤。
武城非子羽,谁与子游共。
感君惠然来,公暇当过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章实斋国博》是清代曾燠所作的一首诗。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深入的探讨:

  1. 作者介绍
  • 曾燠,字元亮,号雪村,江西吉安人,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诗作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反映社会现实为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1. 诗歌原文
    章公得天秉,赢绌迥殊众。岂乏美好人,此中或空洞。君貌颇不扬,往往遭俗弄。王氏鼻独齇,许丞听何重。话仿仲车画,书如洛下讽。又常患头风,无檄堪愈痛。况乃面有瘢,谁将玉璏砻。五官半虚设,中宰独妙用。试以手为口,讲学求折衷。有如遇然明,一语辄奇中。古来记载家,庋置可充栋。歧路互出入,乱丝鲜穿综。散然体例纷,聚以是非讼。

  2. 内容解析

  • 章公得天秉:这里的“章公”指的是章实斋,暗示章实斋天赋异禀,与众不同。
  • 羸绌迥殊众:形容章实斋虽然外貌普通,但其才华和能力却出类拔萃。
  • 岂乏美好人:暗示社会上不乏才华横溢之人,但章实斋却显得尤为独特。
  • 君貌颇不扬:指出章实斋的外貌并不出众,但并不减损他的才华。
  • 王氏鼻独齇:比喻章实斋的鼻子形状独特,与常人不同。
  • 许丞听何重:暗示许丞(可能指某位官员)对章实斋的态度并不看重,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某些人才的忽视或误解。
  • 话仿仲车画:表明章实斋在言语中有着不凡的艺术才华,能够模仿名家作品。
  • 书如洛下讽:指章实斋的书法造诣高超,如同古代洛阳的文人雅士一样文采飞扬。
  • 五官半虚设:意味着章实斋尽管拥有一副完整的五官,但有时却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或认可。
  • 中宰独妙用:暗示章实斋虽然地位尊贵,但真正能够发挥其才华的地方并不多。
  • 试以手为口:表示章实斋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解决问题。
  • 有如遇然明,一语辄奇中:比喻章实斋在某个时刻能够突然展现出非凡的见解和才能。
  • 古来记载家,庋置可充栋:暗示历史记载中关于章实斋的事迹繁多,足以装点一栋藏书楼。
  • 歧路互出入,乱丝鲜穿综:形容当时社会的纷争复杂,而章实斋在其中却能游刃有余。
  • 散然体例纷,聚以是非讼:意味着各种观点和主张交织在一起,通过争论来分清是非。
  1. 主题表达
  • 才华与命运:诗中多次提到章实斋的才华和个性,同时也反映了他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诗人通过对这些经历的描绘,表达了对才华与命运关系的深刻思考。
  • 社会现象:通过章实斋的形象,诗人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和价值观。例如,对于才华横溢但外貌平凡的人的轻视、对权威的盲目追随等。诗人借此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反思。
  • 人性与命运:诗中的章实斋虽然才华横溢,但仍然面临着被误解和忽视的命运。诗人通过对这一现象的描写,探讨了人性中的善良与邪恶、真诚与虚伪等主题。
  1. 文化背景
  • 清代文化:清朝时期,科举制度仍然是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然而,这个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考试不公、考官偏见等,这些都影响了人们对于才华的认可和社会的公正性。
  • 地域文化:江西省吉安地区自古以来就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杰出的文人骚客。这些文化传统对曾燠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赠章实斋国博》不仅是一首表现才华与命运为主题的诗,也是一首充满哲理和人生感悟的作品。通过对章实斋形象的塑造和对他命运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才华与命运、社会现象以及人性与命运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理解清代社会文化背景的独特视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