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孙白谷尚书并题遗像

兵溃潼关恨不禁,那堪覆辙又重寻。
恩深不共熊袁死,事去难收贺左心。
夜雨行营悲冷灶,秋风战血上衣襟。
羽书莫怨飞催急,天意苍茫叹到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吊孙白谷尚书并题遗像》是清代诗人焦友麟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一位历史人物的深切怀念和对其英勇事迹的敬仰之情。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流涕登坛想誓师,伤心裹革竟无尸。一门血化殷家井,六尺孤存赵氏儿。
    祠堂香火全家馨,丹青异代仰须眉。
  2. 诗歌赏析
  • 焦友麟在《吊孙白谷尚书并题遗像》中,以“流涕登坛想誓师”开篇,形象地描绘了将军出征前的庄重与悲壮。这里的“流涕”不仅指眼泪,也隐喻着内心的激动与不舍。“想誓师”则表明了出征前的严肃与决心,展现了古代军人临战前的庄严氛围。
  • 接下来的诗句,“伤心裹革竟无尸”,“一门血化殷家井”,则直接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这些描述不仅描绘出了战场的惨烈,也表达了作者对于无辜牺牲的哀悼和对生命的尊重。
  • “祠庙全家馨俎豆,丹青异代仰须眉”这两句诗,表达了对这位英雄的追忆。祠堂的香烟缭绕,祭品丰盛,但英雄却已不在人世。而他的威名和形象,则被后人用丹青铭记,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心中的楷模。
  1. 创作背景:《吊孙白谷尚书并题遗像》的创作背景是在清军战败的背景下,作者焦友麟通过对一位历史人物的缅怀,寄托了自己的哀思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这种情感的宣泄,不仅是对自己经历的一种回顾,也是对历史的一次深刻反思。
  2. 艺术特色
  • 《吊孙白谷尚书并题遗像》以其简洁有力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古代诗歌的魅力。其直抒胸臆的风格,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达到了一种高度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一门血化殷家井”中的“一家”,既指代了整个家族的不幸,也暗示了战争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破坏。这种象征手法的使用,使得诗歌的含义更加丰富和深远。
  1. 历史意义:《吊孙白谷尚书并题遗像》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作,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揭示了战争中人性的光辉与阴暗,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和平的渴望和对于英雄的崇敬。

《吊孙白谷尚书并题遗像》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次历史的回顾和一次心灵的洗礼。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以及其在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