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杨昀谷

昔先每惜中年别,此地曾闻大隐居。
扣箧待商杨子宇,经时迟枉阮公书。
固应不寐宵频起,却悔相过近较疏。
寥落故人今可数,秋风庭树意何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杨昀谷》是清末民国初的一首诗,作者是曾习经,创作时间为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

曾习经(1867-1926),字刚甫,号蛰庵,广东揭阳人。他早年师从梁鼎芬,与梁鼎芬、罗惇曧、黄节并称“岭南四家”。他的诗作不仅在艺术风格上独树一帜,而且在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他的《蛰庵诗》和《蛰庵词》都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视角。

《送杨昀谷》这首诗以其简洁而深情的风格,描绘了作者对杨昀谷离别的感慨,以及对两人关系的怀念。诗中“昔先每惜中年别,此地曾闻大隐居”表达了诗人对杨昀谷不常与人交往、隐居于深山之中生活方式的赞赏与惋惜;“扣箧待商杨子宇,经时迟枉阮公书。”则反映了诗人期待与杨昀谷书信往来的愿望,以及因杨昀谷未能及时寄信而产生的遗憾和焦虑。整首诗流露出浓厚的友情和个人情感,同时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和背景。

《送杨昀谷》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深刻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