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落周民叹孑遗,春秋书葬已逾时。
未终惕历忧勤事,谁补神功圣德碑。
七恨至今无可说,重泉相待有馀悲。
奉安泣告诸陵日,凄绝灵禽树上枝。
十一月七日德宗皇帝孝定皇后奉安崇陵泣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十一月七日德宗皇帝孝定皇后奉安崇陵泣纪》是清末民国初诗人曾习经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深沉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德宗皇帝孝定皇后奉安崇陵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深切哀悼和对国家兴亡的感慨。
曾习经(1867-1926),广东揭阳人,字刚甫,号蛰庵,是晚清至民国时期岭南诗界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诗词作品深受梁鼎芬、罗惇曧、黄节的影响,与他们并称为“岭南四家”。他的词宗五代北宋,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除了诗歌创作,曾习经还著有《蛰庵诗》和《蛰庵词》,这些作品同样体现了他对文学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从这首诗本身来看,它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传达了作者的情感。诗中的“落落周民叹孑遗,春秋书葬已逾时”反映了作者对于历史变迁的感慨,同时也透露出对逝去英烈的哀思。“未终惕历忧勤事,谁补神功圣德碑”表达了作者对过去英雄事迹的追忆以及对国家未来命运的忧虑。“七恨至今无可说,重泉相待有馀悲”则揭示了作者对历史遗憾的无奈和对逝者的深情缅怀。最后,“奉安泣告诸陵日,凄绝灵禽树上枝”则生动地描绘了祭祀时的哀伤景象,以及灵禽因悲伤而停在树枝上的凄美画面。
《十一月七日德宗皇帝孝定皇后奉安崇陵泣纪》不仅是一首诗歌作品,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承载了丰富的情感和文化意义。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同时感受到文学作品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