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日观游越

江花江草映江明,孤客孤舟江上行。
不断乡心吴苑隔,无边妾梦越潮平。
拂衣几卧千岩月,把酒还寻万树莺。
傥到镜湖凭远望,绿蘋处处是归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日观游越》是清代文学家葛宜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旅途中的感慨。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作者简介
  • 葛宜,字南有,浙江海盐人,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他的书、画、算、弈等方面均有涉猎,并且精通天文,能够用仪器观测星象。
  • 葛宜在文学创作上有着深厚的造诣,他的诗作风格清新脱俗,语言简洁明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 诗歌原文
    江花江草映江明,孤客孤舟江上行。
    不断乡心吴苑隔,无边妾梦越潮平。
    拂衣几卧千岩月,把酒还寻万树莺。
    傥到镜湖凭远望,绿蘋处处是归程。

  2. 诗句解读

  • 江花江草映江明:描述了江边的花花草草倒映在清澈的江水中,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这里的“江明”可能是指江水明亮如镜,映照出花朵的影子。这样的景色让人感到宁静和美好。
  • 孤客孤舟江上行:表达了诗人独自乘舟在江上航行的情景。这里的“孤客孤舟”形容诗人独自一人,没有同伴,只有他自己的船只在江上行驶。这种孤独感可能源于他对家乡的思念或是旅途的寂寞。
  • 不断乡心吴苑隔:暗示了诗人身处异乡,远离故乡的心情。这里的“吴苑”可能是指古代吴地的园林,而“隔”表示距离遥远,无法亲近。这种距离感使得诗人更加思念家乡。
  • 无边妾梦越潮平:通过“妾梦”一词,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产生的思乡之情。这里的“越潮平”可能是指在越地的潮水平静,给人一种安宁的感觉。然而,这种平静背后可能隐藏着诗人内心的波动和不安。
  • 拂衣几卧千岩月:描绘了诗人在山岩之上休息的场景。这里的“拂衣”可能是指放下衣服的动作,而“几卧千岩月”则形象地描述了山岩上的月亮照亮了他的身影。这种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让诗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
  • 把酒还寻万树莺: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这里的“万树莺”可能是指树上鸣唱的鸟儿,而“把酒还寻”则说明诗人带着美酒去追寻这些美景。这种追求美好的行为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 傥到镜湖凭远望:设想了诗人未来到达镜湖时的期待情景。这里的“镜湖”可能是指清澈如镜的湖泊,而“凭远望”则暗示了诗人渴望从远处看到湖面上的美丽景象。这种期待可能会带给诗人一种宁静和满足。
  • 绿蘋处处是归程:寓意着旅途中的每一处都有希望和收获。这里的“绿蘋”可能是指绿色的荷叶或浮萍,而“到处是归程”则表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回家的希望和喜悦。这种乐观的态度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1. 创作背景
  • 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并没有明确记载,因此我们无从得知具体的创作背景。但考虑到葛宜的文学成就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可以推测这首诗可能是在葛宜晚年或是离世前创作的。这一时期的葛宜可能经历了许多人生变故,因此他的内心世界也变得更加丰富和复杂。这种心境的变化可能促使他创作出了这首充满情感和哲思的诗歌。
  1. 赏析
  •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内涵吸引了无数读者的关注。它不仅是一首抒情诗,更是一首富有哲理的作品。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诗人展现了他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以及对人生的深刻理解。这种情感和智慧的结合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瑰宝之一。

《送日观游越》不仅仅是一首诗歌作品,更是一次对自然之美的颂扬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探索。葛宜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家乡的眷恋、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和哲学意蕴使其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人们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