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花子 · 春情

脉脉柔情怯晓风。茜裙双带绾芙蓉。僻径遇人羞背立,柳阴中。
几度暗颦眉黛绿,一回微笑粉痕红。愿作翠堤芳草软,衬鞋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山花子·春情》是一首表达春日愁绪的古代诗词。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对这首作品进行深入分析:

  1. 作者背景
  • 董俞:作为明朝末年的文学家,董俞的生平事迹并不为广泛记载,但他的诗作如《山花子·春情》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
  1. 诗词原文
  • 原文:“一春梦雨常飘瓦,五月狂风多泛舟。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多变的天气和随之而来的心情变化。从“一春梦雨常飘瓦”到“五月狂风多泛舟”,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捕捉了春天特有的景象,并通过这些自然元素反映了内心的情感波动。
  1. 情感表达
  • 春日伤怀:诗词通过春日的自然景象抒发了诗人的哀愁与感慨。
  • 历史联想:诗人通过描写残春之景,引发了对亡国的悲痛回忆,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兴衰紧密联系起来。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董俞擅长使用生动的意象来表达情感,如“一春梦雨”、“五月狂风”等都是典型的意象,使得诗歌意境深远。
  • 语言风格:整首诗语言质朴而富有韵味,体现了宋词的典型风格。
  • 韵律和谐:押韵的使用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使得读者在朗读时能够感受到节奏和韵律的美。
  1. 文化意义
  • 历史反思:通过对亡国历史的反思,董俞的作品不仅仅是对个人悲伤的抒发,也是对民族历史的深刻记忆和思考。
  • 艺术价值:作为文学作品,《山花子·春情》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山花子·春情》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和文化的缩影。它不仅展示了董俞卓越的文学才华,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国家命运和个人情感的双重关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