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云梯下趋壁立岩遂循桃花涧至总岩

浮山若浮云,梗寄沧江滨。
坤舆辟句秘,洞壑清且真。
绝顶窥天池,青光摇奫沦。
石理成芙蕖,閟此万古春。
岌岌绕云梯,竦步趋嶙刚。
循岩百折下,苔滑铺绿茵。
蹈险学猱掷,扪石疑鳞皴。
梵宇何窈窕,风扫无纤尘。
连云既贡巧,壁立尤趁人。
左旋复右转,曲径环风轮。
涧道拟桃源,飞流纡长绅。
相将至总岩,妙绝如有神。
石穴成蜂房,玲珑无比伦。
错出不胜指,骇愕嗟奇珍。
崖窟象无定,造作曲洪钧。
怪此石众夥,万新无一陈。
晨兴至曛黑,攀陟忘艰辛。
山灵应有缘,我欲问前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由云梯下趋壁立岩遂循桃花涧至总岩》是清代诗人董澄镜所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描绘了从云梯开始,逐渐向下直至总岩的旅行经历,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深刻感悟和对自然美景的独特表达。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

  1. 作品背景
  • 创作时间:《由云梯下趋壁立岩遂循桃花涧至总岩》为清代的作品,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向往。
  • 作者简介:董澄镜是清代的著名诗人,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然的美景刻画得栩栩如生,使得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1. 诗歌原文
  • 诗句解读:首句“浮山若浮云”形容山峰高耸入云,如同浮动的白云。紧接着“梗寄沧江滨”,暗示着山峰与江水的紧密联系,给人以深远的意境。而“坤舆辟句秘”,则是指这片神秘的土地拥有不为人知的奥妙之处。
  • 整体结构:此诗从高处俯瞰到低处行走,再到深入探访,形成了一种由远及近、由静至动的叙事结构。
  1. 艺术特色
  • 自然描绘: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精细描绘,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 情感表达:在描绘自然的同时,诗人也融入了自身的感情和思考,使诗歌不仅仅是对景致的描写,更是情感和思想的对话。
  1. 文化价值
  • 历史意义: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文学风貌,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 审美追求:通过这首作品,可以看出诗人在审美追求上的高洁与独特,这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由云梯下趋壁立岩遂循桃花涧至总岩》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承载了古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哲学。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人们不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能够从中汲取灵感,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