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居清河茅舍

邑小无城郭,零星二百家。
可怜同燕雀,何处种桑麻。
藉火聊分照,荒檐任自斜。
往来工所近,缓步踏平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移居清河茅舍》是清代诗人董讷创作的一首古诗。该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寓意,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以及人生无常的感慨。下面将详细地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董讷(1639—1701),字默庵,号俟翁,又号兹重。他是山东平原人,生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在康熙年间中进士后,曾官至编修,累升至高位。他的诗歌创作以记录个人经历为主,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2. 诗词原文及译文
  • 原文: 邑小无城郭,零星二百家。可怜同燕雀,何处种桑麻。
  • 译文: 我的家乡很小,只有零星的几个居民点。可悲的是,我们像燕子和麻雀一样,没有自己的土地来种植桑麻。
  1. 诗词赏析
  • 主题:这首诗主要通过对比“燕雀”和“桑麻”两个元素,来表达作者对家乡生活的无奈与留恋,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 艺术特色:董讷的诗歌语言质朴,情感真挚。他的作品中,往往能够反映出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变化,这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和感染力。

董讷的《移居清河茅舍》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读者,也因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而成为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社会风貌。同时,它也启示人们要珍惜眼前的生活,感悟人生的真谛。

《移居清河茅舍》是董讷在康熙五十年刻本《柳村诗集》中的一首诗篇。此诗以其质朴的语言、深沉的情感以及丰富的象征意义,展现了董讷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人生无常的深刻反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