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天 · ·忆梦

云眠月醉青山卧。把好梦、背他偷做。杏笺方欲双题和。忽被寒涛鼓破。
奈未梦、心情犹可。到梦后、凄凉怎过。呼奴好伴挑灯坐。今夜梦来须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杏花天·忆梦》是明代诗人董以宁创作的一首词。以下是关于这首文学作品的介绍:

  1. 作者介绍:董以宁,字彦深,号青天河渔父,明代著名诗人和文学批评家,他与陈子龙、夏允彝并称“明初三大诗家”,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独到的文学见解在明代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
  2. 诗词原文
    云眠月醉青山卧。把好梦、背他偷做。杏笺方欲双题和。忽被寒涛鼓破。奈未梦、心情犹可。到梦后、凄凉怎过。呼奴好伴挑灯坐。今夜梦来须躲。
  3. 创作背景:董以宁的这首诗创作于明朝时期,具体时间不详。据诗中内容可知,诗人通过描写夜晚梦中的场景,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现实与梦境之间的反差所带来的无奈与惆怅。
  4.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梦境这一艺术手法,反映了诗人对于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无奈的叹息。诗人在梦中虽然可以逃避现实的苦痛,但当梦醒时,又感到无尽的凄凉和失落。
  5. 艺术特色:董以宁擅长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观和抒情人物的内心世界,其诗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如《杏花天·忆梦》中的“云眠月醉青山卧”等句,形象生动地勾勒出一幅宁静优美的山水画面,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6. 影响评价:“杏花天·忆梦”不仅是董以宁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深受后世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杏花天·忆梦》不仅作为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词作而流传至今,更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影响了无数读者和学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