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花回·索琴

桐尾鱼纹响欲仙。金线频添。声声报入云空里,敢惊他、鸟醉花眠。自从人去后,懒拨春纤。
故嗔小婢太痴颠。付与青烟。秦吏袋鱼须寄去,倩郎重整新弦。归来相对好,一曲红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看花回·索琴》是清朝诗人董以宁的作品。董以宁作为明末清初的杰出诗人,其创作不仅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以下是一些分析:

  1. 作品概述
  • 作者背景:董以宁,字彦深,号静山,生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卒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作为明末清初的诗人,董以宁的生活和创作都深受时代变迁的影响。
  • 作品形式:董以宁创作的《看花回·索琴》属于词体作品,这种文学体裁在当时是一种重要的抒情手段。
  1. 原文赏析
  • 词的韵律:《看花回·索琴》在韵律上展现了古典诗词的美感和音乐性。如“桐尾鱼纹响欲仙”与“金线频添”,这样的对仗不仅增强了词句的节奏感,也使得整首词充满了动感。
  • 意境描绘:词中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画面,如“声声报入云空里”,“敢惊他鸟醉花眠”等句子,传达了词人对自然景观的深情与赞美。
  1. 历史影响
  • 文化价值:作为清代的诗词作品,《看花回·索琴》不仅展示了董以宁个人的文学成就,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审美趋向。
  • 研究意义:此词作为研究董以宁及其同时代文人作品的重要材料,对于理解明清之际的文学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文学地位
  • 艺术风格:董以宁的词作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而著称,被后人誉为“清代词人之冠”。
  • 传承与发展:董以宁的文学成就,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也对后来的词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看花回·索琴》作为董以宁的代表作品,无论是在文学价值、艺术表现还是历史文化层面,都是不可多得的研究和欣赏对象。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和分析,不仅可以深入理解董以宁的文学创作,也能更好地把握明清时期诗歌的发展脉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