钗头凤·七夕为嫦娥赋

鹊桥驾。银河泻。嫦娥正送天孙嫁。寒宫内。清晖改。当年窃药情轻背,奔到蟾宫,寂寥无奈。悔。悔。悔。
缘难借。情甘舍。笑他会合刚今夜。怜分袂。遥相对。织完锦泪明年再,何似孤栖,长依仙桂。奈。奈。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钗头凤·七夕为嫦娥赋》是一首描写古代七夕节的词作,属于清代董以宁的作品。这首词不仅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还通过其细腻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展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造诣。具体分析如下:

  1. 作者简介:《钗头凤·七夕为嫦娥赋》是由董以宁创作的,字文友,号宛斋,江南武进人。他是一位明末清初的文人,擅长诗词和乐律,曾专研历法、《易经》,并聚徒讲学。他的文学成就在清代颇为显著,有《董文友全集》传世。

  2. 创作背景:《钗头凤·七夕为嫦娥赋》的创作时间虽未明确记载,但结合董以宁的其他作品风格和时代背景,可以推测这首词应写于其晚年时期,当时他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兴趣和独到的理解。

  3. 词的内容与主题:词中提到“鹊桥驾。银河泻。嫦娥正送天孙嫁”,描绘了七夕节时牛郎织女相会的神话场景。“寒宫内。清晖改。当年窃药情轻背”则表达了对过去某些事情的感慨和遗憾。“悔。悔。悔。缘难借。情甘舍。笑他会合刚今夜”。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境遇,表达了一种无奈和哀叹的情感。最后“怜分袂。遥相对。织完锦泪明年再”则是对未来的期望和祝福。

  4. 艺术特色:《钗头凤·七夕为嫦娥赋》在词的形式和内容上都展现了董以宁的独到之处。词中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传统节日的描述和个人情感的结合,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才华。

  5. 文化价值:作为一首描写古代七夕节的词作,《钗头凤·七夕为嫦娥赋》不仅是董以宁个人文学成就的代表,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节日文化的重要文献。它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传统节日的重视,以及在这些节日中表达的情感和愿望。

《钗头凤·七夕为嫦娥赋》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词作,它更是董以宁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的体现,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诗词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