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影 · ·入花丛抓鬓

红凭绿映。正蜂差蝶敕,同引游兴。早起梳头,好注兰膏,新妆自看鬟影。相携女伴寻香去,还再顾、菱花小镜。踏青苔、香印留痕,惯向花阴僻径。
懊恨花梢无状,一枝低亚处,偏近珠领。欲倩东君,诉与花神,小立碧梧金井。前头姊妹都回望,闻娇唤、几声低应。待行行、重觅遗钗,更向曲阑闲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疏影·入花丛抓鬓》是明末清初的董以宁创作的词。《疏影·入花丛抓鬓》不仅是一首表达情感和艺术美感的词,它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展现了清代初期文人的生活情趣与思想情怀。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词:

  1. 作者简介:《疏影·入花丛抓鬓》的作者董以宁,字文友,号宛斋,是明末清初的江南武进人。董以宁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他不仅工于诗词文章,还长于历法、乐律等学,晚年则专研古代经典,并教授徒众。
  2. 诗词原文:《疏影·入花丛抓鬓》的原文如下:
    红凭绿映。正蜂差蝶敕,同引游兴。
    早起梳头,好注兰膏,新妆自看鬟影。
    相携女伴寻香去,还再顾、菱花小镜。
    踏青苔、香印留痕,惯向花阴僻径。
    懊恨花梢无状,一枝低亚处,偏近珠领。
  3. 艺术特色:《疏影·入花丛抓鬓》的艺术特色体现在其生动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情感表达上。词中的“红凭绿映”、“早起梳头”、“相携女伴”等描写,营造出了一幅春日出游的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物的外貌与内心活动。同时,词中的“欲倩东君,诉与花神,小立碧梧金井”一句,表达了词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4. 文化背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赏花是一种重要的娱乐活动。古人常在春天赏花、吟诗作赋,以此寄托自己的情感和表达对自然的感悟。董以宁的这首词,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它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趣味。
  5. 历史影响:《疏影·入花丛抓鬓》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为后人提供了了解董以宁这位历史人物及其作品的窗口,也为研究清代初期的文化风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这首词也展示了清代初期文人对于自然美的追求和表现手法,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疏影·入花丛抓鬓》作为董以宁的代表词篇,不仅体现了清代初期文人的生活情趣和情感表达,还展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与鉴赏,人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还能够深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