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阁深沉人静。仗一点兰膏凝。滟滟玉缸,垂垂金蕊,似与枝头开竞。芳心不定。却笑把、灯花厮并。
昨夜妆台辉映。空倚熏篝潜等。牙蒜凄清,莲筹寂寞,耽误银屏漏水。从今思省。再不向、灯花侥幸。
剔银灯咏灯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剔银灯·咏灯花》是清代诗人董元恺创作的一首词。这首作品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还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即在元宵节时点灯庆祝。
董元恺的这首《剔银灯·咏灯花》,通过对元宵夜下灯火与灯花的对比描写,传达了作者对美好、短暂事物的珍惜与感慨。词中提到的“芳心不定”和“却笑把、灯花厮并”,表达了人们在欢庆节日之时,心中可能同时存在着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忧虑和对过往时光的留恋。这种情感的复杂性,使得这首词不仅仅是对元宵节这一传统节日的简单描述,而是在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人生哲理与情感体验。
《剔银灯·咏灯花》作为一首古典诗词,其艺术魅力在于能够跨越时空,将读者带入那遥远的古代,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董元恺通过精细的笔触,将一个静谧而充满诗意的夜晚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观者仿佛能够感受到那温暖而又略带凉意的春风拂过脸颊,听到那细碎的灯火声和微弱的笑声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既宁静又热闹的氛围。
从文化角度来看,《剔银灯·咏灯花》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节日和仪式的重视。在宋代,元宵节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会进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如点灯、舞狮等。这首词中的“滟滟玉缸,垂垂金蕊”等描绘,不仅展示了当时元宵节夜晚的美丽景象,也反映出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剔银灯·咏灯花》不仅是董元恺个人文学成就的象征,也是中国古典诗词艺术的杰出代表。《剔银灯·咏灯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重要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