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游凭虚洞

一龛藏古洞,陟磴为寻幽。
云气忽然合,天风吹不休。
水争三峡险,山使五丁愁。
览胜真清绝,新凉况入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日游凭虚洞》是清代诗人越珃创作的一首诗。下面对这首诗进行详细赏析:

  1. 诗歌原文
  • 一龛藏古洞,陟磴为寻幽。
  • 云气忽然合,天风吹不休。
  • 水争三峡险,山使五丁愁。
  • 览胜真清绝,新凉况入秋。
  1. 诗歌鉴赏
  • 意境之美:《秋日游凭虚洞》描绘了秋日游赏者站在高高的石阶上,远眺周围峻峭的山峰和湍急的水流,感受大自然在秋天带来的清新与凉爽。诗中的“览胜”二字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然景色的高度赞赏。
  • 情感表达:通过对山峰、云雾和水流的描写,诗人抒发了自己内心对于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这种情感不仅体现在字里行间,也通过生动的描写传达给读者。
  • 艺术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如“水争三峡险,山使五丁愁”,将水的险峻和山的壮丽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赋予了山水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文化内涵:诗中的“五丁”出自《淮南子》,传说中有五位大力神帮助大禹开凿三峡,此处用来象征大自然的伟力。而“览胜真清绝,新凉况入秋”两句则表达了作者对于秋日景色的独特感受,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然美的情怀。
  1. 文学地位
  • 历史背景:越珃生活在清朝时期,当时的文人墨客多有写景咏史之作,而《秋日游凭虚洞》作为其中的代表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文人的审美情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人的精神追求。
  • 艺术价值:此诗采用七言律诗的形式,语言简练而含义深远,既符合当时的诗风特色,又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比喻,使得整首诗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1. 影响评价
  • 历代传颂:《秋日游凭虚洞》自问世以来,便广受赞誉,成为了后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许多学者和文人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诗人的高深造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趋向。
  • 后世影响:在文学史上,此诗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作家在创作中都借鉴了这首诗的写作技巧,使得这一古典文学作品得以流传和发扬光大。
  1. 阅读建议
  • 深入理解:阅读《秋日游凭虚洞》时,读者应该深入理解其意境、情感以及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这样才能更好地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艺术成就。
  • 品味诗意:通过反复朗读和品味,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中的韵律美和节奏感,同时也能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波动和心理变化。

《秋日游凭虚洞》不仅是一部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诗歌,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