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褚敏元不遇

不见神化象,翻怜浪子游。
山光衔晓月,云影罨江楼。
殿角钟鸣午,林边叶报秋。
孤帆天际出,或恐是归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访褚敏元不遇》是清代诗人贺炳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对褚敏元的期盼与遗憾。下面是关于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贺炳的生平:贺炳,字东甫(一作东夫),号铁峰,浙江绍兴人,清朝诗人,其诗作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贺炳的文学成就在清代诗坛中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擅长五言和七言绝句。他的生平事迹不详,但以其诗闻名,可见他在当时文人中有一定的影响力。
  1. 诗歌原文
  • 不见神化象,翻怜浪子游。山光衔晓月,云影罨江楼。殿角钟鸣午,林边叶报秋。孤帆天际出,或恐是归舟。
  1. 诗歌解析
  • 意象描绘:此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略带忧愁的自然景象。诗句中的“山光衔晓月”,“云影罨江楼”,以及“殿角钟鸣午”等描写,无不显示出诗人对大自然深刻的观察力和独特的审美观。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致描绘,间接传达了自己对于友人的深深思念及期待。“翻怜浪子游”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旅途中孤独感的理解,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关切与牵挂。
  1. 创作背景
  • 作品来源:贺炳的《访褚敏元不遇》是一篇描写山水景色的五言绝句。这种题材在当时的文人中颇为流行,反映了文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时代背景:清代是一个文化繁荣、文人辈出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多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政治氛围和文化风貌。作为清代文人的代表,贺炳的这首诗可能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创作,旨在抒发个人情感,同时寄托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1. 名家点评
  • 评价观点:虽然具体评价细节未详,但从贺炳的作品中可以窥见当时的文学批评家对其诗风和主题的评价倾向。这些评价可能涉及对诗人情感表达的真实性、艺术技巧的运用、以及对传统诗歌美学观念的继承和发展等方面的考量。
  1. 轶事典故
  • 历史背景:《访褚敏元不遇》的创作背景是在清代,当时社会动荡,文人往往借山水来抒发自己的情怀,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憧憬。贺炳作为一位文人,他的诗作很可能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旨在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来反映自己的内心世界。
  • 传说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很多诗人都有一些轶事典故。贺炳的生平事迹并不广为人知,但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气息。《访褚敏元不遇》可能也是基于这样的情感体验而创作的。

《访褚敏元不遇》作为一首描绘山水美景的诗作,不仅展现了作者深邃的艺术造诣,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情感内涵。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的颂扬,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探讨,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