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奠子 · 偶忆

忆玉兰花下,初见芳踪。眉欲语,意才通。衣香清更馥,肤彩瘦偏丰。人悄悄,雨蒙蒙,正相逢。
莹莹面的,窈窈趺弓。蛾黛蹙,脸朱融。柔乡多懊恼,佳会易怔忪。长记取,裙上泪,石榴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三奠子·偶忆》是清代诗人邹祗谟创作的一首词,表达了对玉兰花下初见芳踪的深情回忆。下面将详细解读这首词的内容与艺术特色:

  1. 作者介绍
  • 生平简介:邹祗谟,字士,号程村,武进(今江苏常州)人。邹祗谟于顺治十五年戊戌(1658)考中进士。
  • 文学成就:邹祗谟有《远志斋集》,其诗歌、散文作品在当时颇有影响。
  1. 诗词原文与翻译
  • 原文节选:忆玉兰花下,初见芳踪。眉欲语,意才通。衣香清更馥,肤彩瘦偏丰。人悄悄,雨濛濛,正相逢。莹莹面的,窈窈趺弓。蛾黛蹙,脸朱融。柔乡多懊恼,佳会易怔忪。长记取,裙上泪,石榴红。
  • 诗意解释:诗中描写了在玉兰花下遇见的美丽女子,她的眉眼含情而未语,彼此心意相通。女子的衣香清雅,肌肤消瘦却丰韵动人。两人相望时,雨雾蒙蒙,增添了一丝神秘感。女子的面容如玉般晶莹剔透,脸颊如花瓣般娇嫩。她的柔情让人感到烦恼,美好时光总是令人心慌意乱。最后,她留下了一袭裙上的泪水,那是石榴红的痕迹,象征着深深的情感与记忆。
  1. 艺术特色分析
  • 情景交融:诗中通过描绘玉兰花、女子的容颜和动作,构建了一个充满美感的场景。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那股温柔的气息与细腻的情感。
  • 意象丰富: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衣香”、“肤彩”等,通过这些具体的物质形象,传达了人物的内在情感和外在美。
  • 语言优美:整首词的语言流畅,用字考究,既有古典诗词的韵味,也有现代诗词的清新,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1. 文化价值与影响
  • 历史价值:《三奠子·偶忆》作为清代词作的代表之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
  • 审美价值:词中的意境深远,情感细腻,是中国古代文人抒情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教育意义: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能从中汲取生活的智慧和情感的力量。

通过对其作者背景、创作背景及内容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出《三奠子·偶忆》不仅是一首情感充沛的词作,也是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文化内涵,不仅让后人领略到了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也提供了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深刻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