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归梁 · 答文友见寄韵,时寓荆溪

两载飘零作浪游。到处金舟。蝶魂原不为花留。推梦去,又重收。
红楼翠馆予无福。拚他莫莫休休。人愁不肯我言愁。天封我,醉乡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燕归梁·答文友见寄韵,时寓荆溪》是清代诗人邹祗谟的作品。下面对这首诗的各个方面进行具体介绍:

  1. 作者介绍
  • 作者背景:邹祗谟,字吉甫,号铁峰,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清代著名诗人。他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尤善七言律诗,被后人誉为“七律圣手”。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情感丰富细腻,深受后世喜爱和推崇。
  • 作品风格:邹祗谟在创作上追求自然和谐之美,其诗歌多以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为主,语言优美且富有画面感。
  1. 诗歌原文
  • 原文:《燕归梁·答文友见寄韵,时寓荆溪》两载飘零作浪游。到处金舟。蝶魂原不为花留。推梦去,又重收。红楼翠馆予无福。拼他莫莫休休。人愁不肯我言愁。天封我,醉乡侯。
  1. 诗歌赏析
  • 意境营造:诗中通过描绘自己在异乡漂泊的生活状态以及内心的感受,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这种心境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由自在生活的追求。
  • 情感表达: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诗人不仅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也体现了一种超然的心态。在面对生活的不易时,诗人选择了豁达的态度,以酒解忧,体现了其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1. 创作背景
  • 时间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清朝时期,当时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但文人士大夫们仍面临着种种生活压力和精神困境。在这种背景下,许多诗歌都流露出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如“金舟”象征着繁华世界的诱惑,而“蝶魂”则寓意着随波逐流的无奈。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画面,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 用词选材:诗人在选词造句上十分考究,每一个词的选择都经过了深思熟虑。例如,“推梦去”与“人愁不肯我言愁”,既表现了诗人的无奈,也透露出他对世事的淡然。
  1. 历史影响
  • 历代评价:自问世以来,邹祗谟的这首《燕归梁》受到了众多文人的喜爱和赞赏。历代以来,人们对这首诗进行了广泛研究和评论,认为它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 文化传承:作为清代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诗在中国文化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是文学作品的一部分,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

邹祗谟的这首诗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对于现代读者而言,这首诗不仅仅是欣赏古典文学的机会,还是了解古代文人心态、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重要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