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舟红桥因至观音阁

绣桨荡晨波,春城千柳影。
水窗三十六,卷帘落红粉。
佛阁绛仙宫,胭脂沈废井。
鬼唱念家山,桃花泪如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费锡璜的《泛舟红桥因至观音阁》是一首充满诗意的古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邃的情感世界。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作品原文与翻译
  • 原文:“绣桨荡晨波,春城千柳影。水窗三十六,卷帘落红粉。佛阁绛仙宫,胭脂沈废井。鬼唱念家山,桃花泪如绠。”
  • 翻译:早晨,随着船桨轻轻划动,泛起了层层晨波,春天的城中,成千上万的柳树倒映在水面上。水窗外三十六扇窗户,每一扇都被轻卷起帘子,落下了红色的窗帘。佛阁中的红色宫殿,胭脂色的井台。鬼魅在歌唱,思念家乡;桃花泪滴成线。
  1. 创作背景
  • 费锡璜生活在清代中后期,这是一个文化兴盛、思想活跃的时代。文人雅士们常常借诗抒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故土亲人的思念之情。费锡璜作为一位诗人,其作品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1. 赏析与鉴赏
  • 艺术表现:费锡璜的这首诗以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春日景象。从“绣桨荡晨波”到“桃花泪如绠”,诗人用词讲究,语言优美,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 情感表达:整首诗洋溢着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对远方家乡的深深思念。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巧妙地将个人情感融入其中,使得整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具有深刻的情感内涵。
  • 历史文化价值:费锡璜的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也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到的审美情趣。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中后期的文化特征以及诗人的生活状态。

费锡璜的《泛舟红桥因至观音阁》不仅是一首优美的古诗,更是一幅流动的画卷,一个充满情感的世界。通过对这首诗的欣赏和解读,不仅能够领略到古代文人的才情和风雅,也能够感受到他们对故乡的无限眷恋和深情厚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