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苦雨》

檐前时听雨声喧,尽日萧条自掩门。
岸柳垂眉含恨态,庭花掩面尽啼痕。
西窗谁共巴山话,南浦频消旅客魂。
幸有阳春来惠我,焚香细读细评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尤袤的《次韵德翁苦雨》是一首七言律诗,创作于南宋时期。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农事生活的关切,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与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尤袤,一位宋代杰出的文学家,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而著称。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十年江国水如淫,怕见三秋雨作霖。可念田家妨卒岁,须烦风伯荡层阴。禾头昨夜忧生耳,木德何时却守心。兀坐书窗诗作崇,寒虫入梦草微吟。

  2. 诗歌翻译:十年来,我居住在长江沿岸,看到这里的河流泛滥成灾,就像洪水一样无法阻挡。害怕秋天的雨水会持续不断地落下,给农田带来困扰。想想那些因天灾而无法完成年度庄稼的农民,他们是多么地需要帮助啊。必须请风伯来帮忙驱散这厚重的云层,让阳光洒满大地。田里的作物昨夜被忧虑声吵醒,希望它们能安然度过这个冬天。诗人则在书斋中沉思写作,希望他的诗句能为农民带去一些安慰和希望。

  3. 诗歌赏析:《次韵德翁苦雨》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细腻观察,还反映了他对于农民生活苦难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国家社会状况的关注。尤袤通过自己的艺术手法,把个人的情感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展现了他作为文人的社会责任感。

  4. 背景介绍:尤袤生活在南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农民生活困苦。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创作的,诗人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人民疾苦的关心,同时也展现了他作为文人的社会责任感。

尤袤的《次韵德翁苦雨》不仅是一首艺术价值很高的诗歌,更是一部充满深刻社会意义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尤袤成功地将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展现了宋代文人的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怀。这首诗不仅是尤袤文学成就的代表,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