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同琉球郑生赴通州作

西风送铃驮,初日浮古尘。
王事莫敢息,于役偕远人。
海藩被恩信,济济来成均。
私怀屡得请,不愧观国宾。
黄花酒已熟,吹帽值佳辰。
程期限公牒,仆隶颦且呻。
安知余蓄念,疮痍轸边垠。
三载警烽檄,犬羊昧尊亲。
嘉尔笃忠孝,历险归我仁。
附枝无曲木,同辙非异轮。
汉德优既渥,景命终古新。
永永为外捍,不在输奇珍。
学省延国胄,所期化益淳。
凛然效一职,去矣无苦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九月同琉球郑生赴通州作》是清代诗人黄文琛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进行详细解析:

  1. 作者介绍与创作背景
  • 作者信息:黄文琛,清代诗人,此诗作于何时何地不详,但据诗中描述的“西风送铃驮”,可推测为秋天的景象。
  • 创作背景:诗作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海防政策和国家大事有关。在清朝时期,对外事务频繁,尤其是处理与琉球(今台湾)的关系,此诗可能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现状和文人对国家大义的关切。
  1. 诗歌原文
  • 诗句解读:首句“西风送铃驮”描绘了一幅秋天景象,西风带来了铃声,铃铛声随风远传。次句“初日浮古尘”则通过太阳升起,映照出尘埃的意象,表现出一种清晨的清新和历史的沉淀。
  • 主题表达: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以及个人情感的抒发。诗中的“王事莫敢息,于役偕远人”展现了国家使命的庄重和远行者的共同奋斗。
  1. 诗歌鉴赏
  • 语言特色:黄文琛的诗风以简洁明快著称,此诗亦继承了这一特点。每一句都短小而有力,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传达了深沉的情感和宏大的主题。
  • 思想内涵:诗中不仅反映了黄文琛个人的情感状态,还隐含着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如“安知余蓄念,疮痍轸边垠”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自己职责的认知。
  1. 文化价值与社会意义
  • 历史价值:作为清代的作品,这首诗不仅是文学史上的瑰宝,也是研究当时社会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当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氛围。
  • 教育意义:此诗在教育上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它不仅展示了诗人的个人才华,更通过具体的诗句传达了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对于培养人们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有着积极的影响。
  1. 艺术手法与表现技巧
  • 意象运用:诗人善于利用自然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如“西风送铃驮”,“初日浮古尘”等,这些意象不仅美化了诗句,还深化了诗歌的内涵。
  •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例如,“私怀屡得请,不愧观国宾”中的“观国宾”既是一种修辞也象征着国家的尊严和荣耀。
  1. 读者反响与影响
  • 读者接受度:这首诗因其深邃的内容和优美的形式深受读者喜爱。它不仅是文学爱好者的研究对象,也是历史学者研究清代文化的一个窗口。
  • 社会影响:由于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此诗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它不仅在当时受到推崇,在今天仍然被广泛研究和引用,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九月同琉球郑生赴通州作》是一首充满深意和美感的古诗。它不仅仅是黄文琛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国家命运和民族精神的一种表达。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个人情感的复杂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