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居喜有舟,推篷见残雪。昨朝途遇雨,破被冷如铁。
壮士不畏寒,腔中有热血。嗟彼趋炎者,炙手可使热。
暖酒拥肉屏,围炉据金穴。安知茅舍中,高卧有清节。
况当频年兵,骨肉动隔绝。军前战衣薄,坐使肌肤裂。
忆昔李凉国,袭蔡亦人杰。江南带甲多,连兵一何拙。
将才良不易,世事那可说。鲰生虽无才,龊龊殊不屑。
生与哙等伍,羞为论优劣。班超非异人,燕然有铭碣。
拔剑起雄心,摩崖纪余烈。但愿战功成,莫咏《新昏别》。
自四安返杭易车而舟对雪感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自四安返杭易车而舟对雪感赋》是清代诗人杨葆光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冬季返乡途中的所见所感,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能力,还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诗的前两句“水居喜有舟,推篷见残雪”描述了诗人在水边居住时,看到船只的存在,推开船篷就可以看到残留在水面上的积雪。这两句诗通过对比自然景观中的元素,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与珍惜。后两句则转向了诗人自身的感受:“昨朝途遇雨,破被冷如铁。” 这句反映了诗人在旅途中遇到了雨水天气,导致他的保暖衣物被浸湿,感觉如同被铁块冰冷包围一般。这里的用词“冷如铁”形象地描绘了雨水带来的冰冷感受,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对于当时战乱频繁、民生困苦的现实感慨。
诗中的“壮士不畏寒,腔中有热血”表现了诗人对那些身处艰苦却依然坚强不屈者的赞扬。这部分内容反映出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以及对社会现状的一种批判态度。诗人通过对这一部分的描述,传达了一个信息,即只有保持内心的热血与热情,才能在逆境中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诗的最后一部分“嗟彼趋炎者,炙手可使热。暖酒拥肉屏,围炉据金穴”,则通过对比来强调真正的清高与淡泊。作者批评那些追逐权势和财富的人,暗示他们的行为虽然暂时获得利益,但却失去了更深层次的价值。这种对比手法增强了作品的思想深度,使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价值观。
《自四安返杭易车而舟对雪感赋》作为一首具有深厚内涵的古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现实和个人理想的冲突。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写和内心情感的抒发,杨葆光的作品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社会责任感,值得后人深入研究和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