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迟有怀

秋城余返照,霜色淡遥峰。
落叶空斋掩,萧条闻暮钟。
客情随宦减,生事逐年慵。
兀坐迟今夕,怀人何处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迟有怀》是明末清初直隶钜鹿人杨思圣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在秋日的感慨和怀念。下面将简要介绍这首诗:

  1. 作者背景
  • 杨思圣,字犹龙,号雪樵,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他出身于一个文学世家,其作品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与个人情感。
  1. 诗歌原文
  • 秋城余返照:描述了秋天的景色,余晖映照着城市的景象。
  • 霜色淡遥峰:描绘了远山被淡淡的霜气覆盖,显得朦胧而遥远。
  • 落叶空斋掩:意味着秋风扫落了树叶,只留下空荡的书房。
  • 萧条闻暮钟:表达了对寺庙中黄昏钟声的凄凉感受。
  • 客情随宦减:反映了在外为官的辛酸和内心的孤独。
  • 生事逐年慵: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变得越来越懒散。
  • 兀坐迟今夕:形容独自坐在房间里,度过寂寞的夜晚。
  • 怀人何处逢: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不知在何时何地能够重逢。
  1. 主题分析
  • 此诗以秋日景象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幅秋天的画卷,同时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光流逝、人生变迁的感慨。
  •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对官场生活的无奈和疲惫。
  1. 艺术手法
  • 意象运用:诗中使用了许多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如“余返照”、“霜色淡遥峰”等,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深度。
  • 韵律和谐:诗歌遵循五言律诗的形式,节奏感强,读来朗朗上口。
  1. 文化价值
  • 《秋迟有怀》不仅是杨思圣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明末清初文人精神风貌的一种体现,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秋迟有怀》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情感内涵,成为研究明末清初诗歌的重要作品之一。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情感世界和生活态度,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