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 流觞

五亩田间宅,流水绕逶迤。谁欤林外剥啄,斗酒问山妻。敢学兰亭禊饮,且作杯湖夜泛,觞勺漫提携。二参情未歇,一石醉如泥。
嗟公等,同落落,肯栖栖。一路浩歌归去,风月满前溪。人自封侯万里,我自沧浪垂钓,去住两无疑。人生行乐耳,富贵更何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词,由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该词以中秋之夜为背景,通过月夜遐想和对人世哲理的探索,表现了词人复杂的思想感情。下面将介绍这首词:

  1. 作者简介
  •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也是词坛巨匠之一,其诗、词、赋、文均有很高成就,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1. 作品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 主题思想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反映了作者复杂而矛盾的思想感情,同时展现了他对生活与积极向上态度的乐观精神。
  • 全词风格爽朗,转折灵动,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来表现词人的思想和情绪。
  • 作品表达了对人间的热爱以及对分隔两地亲人的深切思念。
  1. 艺术特色
  • 苏轼运用超现实的遥想和虚无飘渺的幻想世界来表现非常现实而具体的人常情。
  • 词中表现了苏轼通过月夜遐想和对人世哲理的探索,表现出超凡脱俗的风格和浪漫主义色调。
  • 词作中的语言自然,情感深沉,充满了哲理性思考。
  1. 文化影响
  • 苏轼的这首词被许多评论家认为是词中的典范之作,其影响力深远。
  • 词作中的思想情感不仅明显且富有感染力,成为后世传颂的经典。
  1. 创作背景
  • 这首词是在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
  • 当时作者因为政治失意及与弟苏辙的别离之情,借助中秋明月抒发感慨。
  • 在饮酒畅谈之中,苏轼借对月亮的想象表达自己对于人生、宇宙以及哲理的深入思考。
  1. 词句解析
  • “明月几时有?”这句直接发问,引发读者对于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和团圆愿望的思考。“把酒问青天”则展示了苏轼豪放的个性和他与天地对话的豁达情怀。
  • “我欲乘风归去”一句,既表现了词人渴望自由自在地飞翔的愿望,也反映了他对于高远境界的追求。
  • “高处不胜寒”,表达了词人向往美好但同时又畏惧高处孤独冷清的心情。
  • “但愿人长久”和“千里共婵娟”两句表达了词人的美好祝愿和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

通过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分析,可以看到这首词作为苏轼的代表作,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高度成就,而且在思想内涵上也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这首词不仅仅是一篇文学作品,它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值得人们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