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 · 读西寺赵吴兴所书虚照禅师塔铭

屹尔蹲空碧。手摩挲、碑高几丈,大书深勒。柳骨颜筋争胜外,别有吴兴笔力。看何似、簪花风格。人待文传文孰待,待行间、珠玉淋漓墨。天下宝、应同惜。
惊如风雨挥毫夕。堪想像、银钩铁画,腕随心得。舍利光明同照耀,一片大千虚白。曾经几、露痕霜迹。师弟名声相上下,问今朝、谁拓虚舟碣。骨朽矣、人犹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贺新郎·读西寺赵吴兴所书虚照禅师塔铭》是由清代诗人黄永所作

在这首词中,黄永以“屹尔蹲空碧”起笔,描绘了虚照禅师塔碑的壮观景象。紧接着,“手摩挲、碑高几丈”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和高度的强调,展现了作者对碑文的高度关注和敬畏之情。接着,“柳骨颜筋争胜外”,黄永用“柳骨”和“颜筋”比喻赵吴兴的书法特点,突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看何似、簪花风格”这一句,不仅赞美了赵吴兴书法的艺术魅力,还暗含了他希望效仿前辈,学习书画的精神风貌。接下来,“人待文传文孰待”一句,表达了一种对于文学传承的深刻思考,意味着真正的艺术应当得到世人的珍视与流传。

“惊如风雨挥毫夕”这一句,生动地描绘了赵吴兴作书时激动人心的场景,如同风雨骤至一般令人震撼。整首词通过对黄永所见虚照禅师塔铭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当时文人对于书法艺术的重视和对文化传承的尊重。

在了解黄永及其创作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探索宋代文人对于书法艺术的态度和实践。宋代时期,文人士大夫普遍重视书法,认为书法不仅是个人修养的象征,更是传递文化的重要载体。苏轼、米芾等大文豪都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他们的书法作品不仅展示了个人的风格特色,更是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审美取向。

黄永的《贺新郎·读西寺赵吴兴所书虚照禅师塔铭》是一首充满艺术魅力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赵吴兴书法的细致描绘,不仅展示了古代文人对于书法艺术的热爱与尊重,还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文化传承的重视。通过对这一作品的学习,人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以及文人墨客对于美的追求和表达方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