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去不复留,将焉用守为。
辟如东逝水,滔滔信所之。
虽欲挽之归,一寸不可移。
把酒强相守,屡问夜何其。
星宿渐零落,今岁忽已辞。
明岁视今岁,才为一日期。
但恐日复日,毛发暗中衰。
夜窗冉冉明,澹日生寒姿。
一年遂已添,吾生亦有涯。
甲戌守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甲戌守岁》是清代诗人冯㻾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对岁月流逝的深刻感慨而闻名。下面将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这首诗及其背后的文学价值:
- 作者生平
- 创作背景:《甲戌守岁》的创作时间大约在清乾隆年间(1736年至1795年),这一时期的文人墨客普遍关注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冯㻾作为清代著名的诗人,其创作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人的思想情感。
- 个人经历:关于冯㻾的个人经历,史书记载不多,但可以推测其生活可能较为坎坷,这从他的诗中可以略见一斑。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清朝中期,冯㻾的生活或许充满了变迁与不易,这些体验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体现。
- 诗歌内容
- 主题思想:冯㻾的《甲戌守岁》以“守岁”为主题,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过往时光的怀念。诗中通过对比自然现象和人生的无常,抒发了诗人对岁月、人生和世事变迁的深刻思考。
- 艺术手法:这首诗采用了典型的古诗形式,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通过对自然界的描绘,如“东逝水”、“时乎不再来”,诗人巧妙地传达了岁月无情的主题。同时,诗中的对比手法,如“一身守其故”与“四时相代新”的对照,加强了诗歌的表达力和深度。
- 文学价值
- 情感表达:冯㻾的诗歌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著称。在《甲戌守岁》中,他对岁月的感慨和对家人的思念被细腻地描绘出来,使得读者能够产生共鸣。
- 历史意义:作为清代诗歌的代表,《甲戌守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文化氛围,也体现了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对于研究清代诗歌艺术和文人心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文化影响
- 后世评价:历代学者对《甲戌守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如清代学者王士祯在其诗集《渔阳集》中就收录了这首诗,并给予好评。现代学者也对冯㻾的诗歌进行了研究,认为其作品体现了清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文化追求。
- 流传广泛:尽管冯㻾生活在清朝中期,但他的诗作却跨越了时代,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甲戌守岁》等作品被广泛传颂和翻译,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审美。
《甲戌守岁》不仅是一首表达对时间流逝感慨的诗歌,更是一部蕴含丰富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艺术品。它不仅展示了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