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河惟豫州,厥赋实第二。
汝南天之中,亦属中上地。
漆丝既繁兴,纤絮以时致。
洎乎井牧荒,农民乃多事。
或为旱潦侵,或因兵燹弃。
阡陌纷错陈,沟洫久废置。
朝廷重稼穑,特设牧民吏。
厚以赐复恩,重以荒田议。
匪惟念民依,亦将收地利。
岂知群有司,相视等儿戏。
荆榛翳丘陇,瓦砾罗市肆。
我欲呼流民,裹粮千里至。
相彼高下田,畀以耕耘器。
播谷居其始,种菽及其次。
三时课晴雨,岂曰非善智。
惜非劝农官,怀此终何试。
朗陵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朗陵行》是清代冯廷櫆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作者对农民疾苦的深切同情,还揭示了当时社会政治状况的腐败与无能,以及朝廷在农业政策上的失误和忽视。诗中通过描绘农民的生活困境和战争带来的破坏,表达了诗人对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改善民生问题的关切与期待。
《朗陵行》创作于清康熙年间,由冯廷櫆撰写。他作为山东德州人,一生仕途坎坷,但文学成就显著。冯廷櫆的诗歌风格独特,以清警绝俗著称,其作品《冯舍人遗诗》亦体现了这一特点,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朗陵行》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也是研究清代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的重要文献。诗中通过对农民生活的描绘,反映出当时农村经济的困境及农民生活的痛苦。诗中提到“或为旱潦侵,或因兵燹弃”,直接指向了自然灾害频发和社会动荡导致的农民负担加重。
诗中还反映了朝廷在农业政策上的问题,如特设牧民吏、厚以赐复恩等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诗中“岂知群有司,相视等儿戏”一句,深刻揭示了官场的不作为与腐败。
虽然《朗陵行》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的诗作,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主要取决于其在后世的传播与接受程度。由于其内容涉及深刻的社会矛盾和对国家政策的批评,使得它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尤其是在研究清朝社会状况及文人心态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朗陵行》不仅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反映了清代社会的真实面貌,尤其是对农民疾苦的关注和批判。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解读,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现实,从而更好地认识和评估历史上的社会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