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河惟豫州,厥赋实第二。
汝南天之中,亦属中上地。
漆丝既繁兴,纤絮以时致。
洎乎井牧荒,农民乃多事。
或为旱潦侵,或因兵燹弃。
阡陌纷错陈,沟洫久废置。
朝廷重稼穑,特设牧民吏。
厚以赐复恩,重以荒田议。
匪惟念民依,亦将收地利。
岂知群有司,相视等儿戏。
荆榛翳丘陇,瓦砾罗市肆。
我欲呼流民,裹粮千里至。
相彼高下田,畀以耕耘器。
播谷居其始,种菽及其次。
三时课晴雨,岂曰非善智。
惜非劝农官,怀此终何试。
【注释】
①“荆”:古地名,即今天的湖北一带。“豫州”:古代的州名。“惟”:只。“厥赋”,指这里的赋役。“实”是实在的意思。
②“汝南天之中”:汝南郡位于今天中国的河南省南部,属于中州地区,地势较高,土地肥沃。
③“漆丝”:一种织物,用桐木为原料制作而成,质地坚韧,色彩美丽。“纤絮”:指细软的棉布。“以时致”:按时送去。
④“洎乎(jì)”:及,等到的意思。“井牧荒”,指农田荒芜。“农民”:指农民。“乃多事”:因为战争等原因而忙碌。“或为”:有时。“或因兵燹”(xiǎn):战争导致荒废。“兵燹”:指战争。“弃”:放弃。
⑤“阡陌”(qiān mò):“阡”和“陌”都是田间小路的意思。“纷错陈”:杂乱地堆积着。“沟洫”(xù):“洫”是指田间的水道,“沟洫”就是田间的水沟。“久废置”:长时间搁置不用了。
⑥“朝廷”:这里指的是封建朝廷。“重稼穑”:重视农作。“牧民吏”:管理百姓的官吏。
⑦“厚以赐复恩”:给予丰厚的赏赐。“复恩”:恩惠。“重”:又,再。“荒田议”:荒废的土地的议论。
⑧“匪惟念民依”:不只是想着百姓依赖。“匪”:非,不是。“相视”:相互看待。“等儿戏”:像儿戏一样。
⑨“荆榛”:荆树丛生,榛木丛生。“翳丘陇”:遮蔽在坟墓上。“罗市肆”:摆满了市场。
⑩“我欲”:我要。“呼流民”:号召流离失所的百姓。“裹粮千里至”:带着干粮长途跋涉而来。
⑪“相彼高下田”:看那高低不同的田地。“畀(bi)以耕耘器”:给他们耕具工具。
⑫“播谷居其始”:播种谷物开始耕作。“种菽及其次”:种植豆类作物。
⑬“三时课晴雨”:根据季节的变化安排农事。“岂曰非善智”:谁说这不是聪明的安排呢?
⑭“惜非劝农官”:可惜没有劝农官员。“怀此终何试”:抱着这种态度,最终有什么用处呢?
【赏析】
《朗陵行》是唐朝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乐府诗,这首诗描写了农民遭受战乱之苦,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和关怀。全诗共八句,每句五字,韵脚为平水韵部,整首诗歌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动人,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首联写朗陵地区物产丰富,为豫州的第二产区;颔联写汝南郡地处中州,也是一片丰饶之地;颈联写由于战乱的原因,农田被荒废;尾联写朝廷为了恢复农业生产,特设牧民官来负责此事,但结果并不如人意,农民依旧困苦不堪。全诗通过描绘朗陵地区物产丰富、农田荒芜以及朝廷设立牧民官却未能有效解决问题等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和关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