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研孙登秣陵城之作

荒烟衰草晚萧萧,倦客登临恨未销。
寒蝠虚檐吹雨暗,饥鹰废垒挟霜骄。
九秋败叶辞枯树,百战孤城咽暮潮。
剩有戍楼旧雉影,更衔残照送南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研孙登秣陵城之作》是一首描绘晚秋萧瑟景象的古诗,由清代末近现代初诗人冯煦所作。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诗歌原文:荒烟衰草晚萧萧,倦客登临恨未销。寒蝠虚檐吹雨暗,饥鹰废垒挟霜骄。九秋败叶辞枯树,百战孤城咽暮潮。
  2. 作者介绍:冯煦,字梦华,号蒿庵,安徽泾县人。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不仅在诗词方面有深厚的造诣,还在散文、书法等方面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其作品《和研孙登秣陵城之作》充分体现了他的文学素养和艺术风格。
  3.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清末民初之际,这一时期的社会动荡不安,国家局势多变,许多文人都面临着国破家亡的痛苦。在这样的背景下,冯煦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出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个人情感的哀愁,同时也展现了他对时代变迁的关注和思考。
  4. 艺术特色:冯煦在《和研孙登秣陵城之作》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如“寒蝠虚檐”、“饥鹰废垒”,这些形象鲜明且具有象征意味的描写使整首诗的画面感强烈,给人以深刻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5. 情感表达:诗中的“倦客”“恨未销”等词语深刻地表达了冯煦作为一位游子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以及对过往岁月的无限感慨。这种情感的抒发,使得诗歌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更是一种情感的流露和人生的感悟。
  6. 历史价值与影响: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个人的情感世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它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和艺术享受。

通过对《和研孙登秣陵城之作》的分析,可以发现这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佳作,它不仅展现了冯煦高超的文学技巧,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和历史变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