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燕山

西风乾木叶,原野变颜色。
征人别所知,去去燕山北。
省觐亦其常,我独何偪仄。
春明发故园,秋乃辞京国。
岂曰哭穷途,蹭蹬至此极。
亦以走边庭,徒旅不可得。
羽箭逐庄头,腰刀随戍卒。
浑脱取其温,驽骀借其力。
冰霜不畏寒,崎岖亦可出。
纵复隔关山,凌风有羽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发燕山》是清朝杨宾创作的一首古诗。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各个方面:

  1. 作者背景
  • 创作时期:这首诗作于清朝,杨宾生活在那个时代,对边塞生活有切身的感受和体验。
  • 文学成就:《发燕山》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杨宾诗歌中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诗通过描绘征人的离别和边疆生活的艰辛,展现了一个历史和文化交汇的时期。
  1. 诗歌原文与解析
  • 诗句内容:“西风乾木叶,原野变颜色。”描绘了秋天西风劲吹,树叶干枯凋零,原野呈现出不同季节的色彩变化。“征人别所知,去去燕山北。”描述了征人在告别故乡后,踏上前往燕山的道路,表达了旅途的孤寂和辛酸。“省觐亦其常,我独何偪仄。”表达了作者因某种原因(可能是政治或家庭原因)不能回乡,感到内心的压抑和无奈。“春明发故园,秋乃辞京国。”反映了四季更迭,年复一年的循环,以及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岂曰哭穷途,蹭蹬至此极。”表达了尽管处境艰难,但依然努力前行的意志。“亦以走边庭,徒旅不可得。”描述了为了生计而不得不远离家乡,到边疆去谋生。“羽箭逐庄头,腰刀随戍卒。”描绘了边地士兵的生活状态,他们用弓箭和刀剑保护自己。“冰霜不畏寒,崎岖亦可出。”表达了即使身处恶劣的环境中,也要有勇气面对困难,继续前行。
  1. 诗歌的艺术特色
  • 语言简练:诗歌用词简练,每一句都富有画面感,能够让人清晰地想象出当时的场景。
  • 情感真挚:诗中充满了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艰苦生活的真实感受。这种真挚的情感是许多古典诗歌所共有的特质。
  • 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构建了一个充满深意的空间,使读者能够在其中感受到一种超越时间空间的情感共鸣。
  1. 诗歌的历史文化价值
  • 反映时代变迁:作为清朝时期的诗作,它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况。
  • 传递民族精神:诗歌中展现出的民族精神,如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等,对于激励后人具有重要意义。
  • 传承民族文化:通过对边疆生活的描绘,展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特点和丰富的地域文化。

《发燕山》这首诗不仅是杨宾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清代社会风貌的一个缩影。它不仅在艺术上有着较高的成就,也在历史文化上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也能够从中汲取到坚持与奋斗的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