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昭平峡

桂林之高高接天,奔湍直泻无盘旋。
一气贯注四百里,小舟跕跕如飞鸢。
行过昭平势渐狭,山形屈曲同巫峡。
一线涛飞万丈高,洪流竟被青山胁。
初犹伛偻循山根,渐进豁朗开重门。
雷霆风雨一时作,白日遁匿天为昏。
篙师使篙如使笔,大敌当前神暇逸。
事惟扼要始争奇,须知斗巧不斗力。
大石耸立凌船头,狰狞怒欲求攫舟。
从容一篙拨之走,水懦何敢须臾留。
出峡回头望峡口,波声终古成狂吼。
顽云下垂腥风粗,峡门开闭痴龙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昭平峡》是清代诗人杨恩寿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不仅描绘了桂林高耸入云的山峰和湍急如飞的水流,还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过昭平峡时的险峻景象和舟行之趣。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品背景:诗作《过昭平峡》创作于清朝时期,作者杨恩寿是一位具有深厚文学造诣的诗人。在那个时代的背景下,杨恩寿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感受,记录下了当时桂林山水的壮丽景色和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使后人得以窥见古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生活的热情。
  2. 艺术特色:《过昭平峡》的艺术表现上,采用了典型的古诗形式。诗歌通过对桂林山水的生动描绘,以及舟行过峡时的惊险感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理解和深刻感悟。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有壮阔的自然景色,也有紧张刺激的航行体验。特别是对昭平峡水流的刻画,形象地展示了水流的力量和山势的雄伟。
  3. 主题内容:诗中通过对桂林山川的描写和航行中遇到的种种险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敬畏之情以及对旅行过程中所遇到的艰难挑战的乐观态度。同时,诗中也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精神。
  4. 历史文化价值:作为文学作品,《过昭平峡》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是对古代人民生活、思想状态的一种反映。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人文风情与时代特征,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5. 现代意义:在现代,这首诗依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启示意义。它不仅能够启迪人们对于自然美的感悟,还能够激发人们对旅行和探险的兴趣。同时,它也提醒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态度。

《过昭平峡》不仅是一首描绘桂林山水风光的古诗,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传承。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深入理解古人的生活情感和艺术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