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亭林卜居华山

谷有图南卧,卜邻古洞幽。
莲开犹十丈,松老自千秋。
扪虱应难识,翔鸿未可求。
不须丹诏至,野性白云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顾亭林卜居华山》是清代诗人杨端本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1. 作者简介
  • 杨端本,字树滋,号函东,是清初陕西潼关的著名诗人。他在顺治十二年考中进士,曾担任临淄知县,以行勾股法和阡陌较画闻名。此外,他还有《潼水阁集》。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谷有图南卧,卜邻古洞幽。”
    “谷有图”指山中有图,意喻隐居之意。“图南”通常用于形容志向远大,不局限于小范围,这里可能暗喻顾亭林志向高远,选择隐逸山林的生活。“卜邻古洞”,即选择了一个古老的山洞作为隐居之所,这体现了一种遗世独立、与世隔绝的生活态度。“莲开犹十丈,松老自千秋”:
    “莲开犹十丈”指的是莲花盛开时的景象,象征着纯洁与高雅。“松老自千秋”表达了对长寿命的松树的赞美,同时也寓意着坚韧不拔的精神。
  • “扪虱应难识,翔鸿未可求”:
    “扪虱”是指古代文人雅士在闲暇之余的一种生活情趣,通过摸虱子来消磨时间。“翔鸿”则是指飞翔的大雁,常用来比喻高飞远走、难以追求的理想或目标。此句可能表达了顾亭林虽身处深山之中,却仍保持着一颗向往远方的心。
  • “不须丹诏至,野性白云留”:
    “丹诏”通常指朝廷的诏书或皇帝的召唤,这里可能指无需外界强求或命令,顾亭林便已选择了隐居的生活。而“野性白云留”,则是说顾亭林的性格和生活如同飘渺的白云,不受拘束。
  1. 诗歌赏析
  • 《顾亭林卜居华山》不仅是一首描写隐居生活的诗歌,更深层次地反映了顾亭林的个人志趣和哲学思考。他的隐居并非逃避现实,而是寻求精神上的自由与解脱,这种思想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 该诗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自然、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顾亭林卜居华山》是一首充满意境和哲理的佳作,不仅体现了顾亭林个人的隐居生活及其对自然的热爱,也反映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深邃的思想。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