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路行

舆丁搓泥揉浆走,呼左呼右声声吼。重任全凭老肩负,森严一步不可苟。
后者慌问泥深否,前者忙应下愈陡。石梯矗上高陵阜,骨力精神兼抖擞。
漫来惯呼我好友,过此当沽溪熬酒。尔一石,我五斗,天公淫雨何太久。
行人咨怨十八九,剧怜晚稻困菑亩。既耕而不穫兮,太息空仓尘釜之农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泥路行》是一篇反映现实生活和人民苦难的诗歌,通过描绘一位老农在艰难道路上行走的情景,展现了农民的艰辛和生活的不易。下面是关于《泥路行》的介绍:

  1. 创作背景:该诗的创作背景有不同说法,一种观点认为此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春。苏轼当时正遭受被谗言所害被贬的厄运,这首诗反映了他心情逐渐平复的状态。另一种说法认为是作于元丰二年(1079),苏轼时任湖州知州时所写。此时苏轼的老来一事无成,并无大志,只想求田问舍置产安居,即使是一般英雄豪杰所取笑也毫不在意。
  2. 主题思想:《泥路行》的主题思想深刻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考。通过描绘老农冒雨赶路的辛劳以及归来后休息的情景,诗人不仅展示了农民的艰辛,还表现了他们对未来生活的期望与无奈。这种对普通人民生活的关注和同情,使这首诗成为了解当时社会生活的重要窗口。
  3. 艺术特色:在艺术表现上,《泥路行》采用了质朴而有力的语言。诗人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和情感表达,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艰辛和希望的世界。同时,这首诗的语言朴实无华,但富有深刻的感染力,能够引起人们对农村生活的深思与反思。
  4. 社会意义:《泥路行》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不仅是因为它的艺术成就,更因为它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中现实主义的表达方式和社会关怀的主题,同时也为现代文学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泥路行》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是一份历史的见证,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现状和精神面貌。它鼓励人们去思考、去感受那些看似平凡却又不平凡的生命故事,从而激发起对社会正义和人文关怀的深刻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