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九已过五日强,菊花消息在茅堂。
江山此处无兵马,红紫阶前正艳阳。
甲子差年皆庆历,永和一会尽清狂。
篱边不惜分携去,借得寒镵木柄长。
饮洋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饮洋溪》是清朝明末清初诗人黄宗羲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作者介绍:黄宗羲,号南雷,浙江余姚人,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思想家和历史学家。作为东林七君子之一,黄宗羲在政治斗争中遭受严重挫折,但仍然坚持不懈地从事学术研究和著述。他的学术成就包括《明儒学案》,这是中国第一部学术史著作。此外,他还反对明七子复古摹拟之风,强调“性情”,注重反映现实。
诗歌原文:重九已过五日强,菊花消息在茅堂。江山此处无兵马,红紫阶前正艳阳。甲子差年皆庆历,永和一会尽清狂。篱边不惜分携去,借得寒镵木柄长。
诗歌赏析:《饮洋溪》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通过对比秋天的萧瑟与春天的生机勃勃,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循环和自然规律的理解。诗中的“篱边”、“分携”等意象,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和对传统束缚的反叛精神。
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诗人隐居期间,远离战乱和政治斗争的纷扰,他得以在自然环境中寻找心灵的慰藉和创作灵感。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反映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渴望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
黄宗羲的《饮洋溪》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诗歌,更是其哲学思想和人生态度的体现。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展现了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和生活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