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 秋闺

秋入银屏,金钩冷、湘帘高轴。叹秋光、芙蓉粉褪,桂枝香触。月殿冰轮光乍冷,玉楼鸳瓦寒生栗。倚栏杆,庭院悄无人,风敲竹。
池塘里,鸳鸯浴。帘栊下,鹦哥宿。听何处箫声,吹残红玉。月转西廊花影乱,漏沉东阁砧鸣促。又依稀,铜箭已将残,疏钟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满江红·秋闺”是清代杨澈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反映了当时女性在封建社会下的困境以及追求个人自由和平等的强烈愿望。以下是对该词的具体介绍:

  1. 作者背景:杨澈,字朝如,吴县人,庄简公女孙,解元斗公姊。她与太学韩君明结为夫妻,并成为慕庐学士叔祖母。杨澈的词作《蟾香楼词》收录于各种诗词数据库中,展示了她对文学艺术的深厚造诣。

  2. 作品原文
    秋入银屏,金钩冷、湘帘高轴。叹秋光芙蓉粉褪,桂枝香触。月殿冰轮光乍冷,玉楼鸳瓦寒生栗。倚栏杆庭院悄无人,风敲竹。池塘里鸳鸯浴,帘栊下鹦哥宿。听何处箫声,吹残红玉。月转西廊花影乱,漏沉东阁砧鸣促。又依稀铜箭已将残,疏钟续。

  3. 赏析鉴赏

  • 该词通过描绘一个秋日庭院的景象来表达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从“秋入银屏”到“庭院悄无人”,词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个静谧而略带凄凉的秋日景象。其中,“风敲竹”与“鹦鹉宿”等意象,不仅营造了一种静夜思的氛围,也反映了词人的内心世界。
  • 词中的“秋光芙蓉粉褪,桂枝香触”等描写,既展现了自然景物的美,同时也表达了词人对于美好事物消逝的无奈和悲凉之感。这种情感的叠加使整首词充满了深刻的情感张力。
  • “池塘里鸳鸯浴”及“月转西廊花影乱,漏沉东阁砧鸣促”等内容,不仅增添了词的艺术美感,也体现了词人在寂静中寻求声音和色彩的美学追求。这些细节的运用,使得整首词在视觉与听觉上达到了和谐统一。
  1. 历史影响
  • 《满江红·秋闺》不仅是杨澈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那个时代女性命运和心声的写照。在当时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很多女性无法实现自己的性别价值,但这首词却展示了她们对自由和独立生活的向往。
  • 杨澈的创作风格受到了宋词的影响,尤其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柳永和李清照的作品。她的词作既有传统的婉约之风,又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显示了她在艺术上的创新和探索。

《满江红·秋闺》不仅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更是杨澈对自我情感世界的深刻挖掘和展现。通过对这首词的理解,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到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遭遇,以及对自由和独立的向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