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署废园即景

半亩园虽小,徘徊景亦清。
榴花红日映,蔬菜绿畦平。
灌溉人宜力,栽培物自荣。
梧桐荫满径,风透袷衣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学署废园即景》是清代诗人杨浣芬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通过精细的描写,展现了小园中自然景观的美和生命力。以下是对这首诗更为细致的介绍:

  1. 作者生平
  • 基本背景:杨浣芬,一位出生在书香门第的女性,其父亲为陶社会的官员。她自幼聪敏喜吟,并且有着丰富的文化积累,这在她后来的诗歌创作中得以体现。
  • 艺术成就:她的诗集《忆蓉室诗钞》记录了她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显示了她不凡的艺术才华。
  1. 诗歌原文
  • 诗篇全文:半亩园虽小,徘徊景亦清。榴花红日映,蔬菜绿畦平。灌溉人宜力,栽培物自荣。梧桐荫满径,风透袷衣轻。
  • 诗句解读:诗中的“半亩园虽小”表达了虽然空间有限,但景色依旧清新怡人。而“莴花红日映”则形容阳光下的石榴花色彩鲜艳。整首诗通过对小园的描绘,传达出一种简朴而不失生机的生活态度。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结合起来,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 细节描绘:诗中对园内植被的描述细致入微,如“蔬菜绿畦平”和“梧桐荫满径”,这些细节增添了诗意和画面感。
  • 节奏和谐:四句话构成一种平稳的节奏,使得整体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
  1. 历史意义
  • 时代背景:该诗作反映了晚清社会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细腻观察。
  • 文化价值:作为清代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学署废园即景》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文化的传承。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人们可以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追求,也能从中汲取到生活的智慧和美的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