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夜玩月不寐

皎皎晴天月,今宵喜又圆。
无灯辉自满,有树影常穿。
为爱频留盼,因炎愈怕眠。
一轮如赤日,冷署也烘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暑夜玩月不寐》是清代杨浣芬创作的诗歌,诗中通过描绘夏日夜晚玩赏明月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月光的喜爱以及在炎热天气中的失眠之苦。以下是对该诗的介绍:

  1. 作者与背景:诗的作者是清代女诗人杨浣芬。杨浣芬是章云绂室,陶社会员,出身书香门第,自幼敏喜吟,著有《忆蓉室诗钞》。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炎炎夏日的一个晚上。
  2. 诗句解析:诗中“皎皎晴天月,今宵喜又圆”描绘了明亮的月亮,强调其圆满和美丽;“无灯辉自满,有树影常穿”则是通过对比,表达了月光下自然景致的宁静与和谐。诗人为爱频留盼,因炎愈怕眠,反映了她对美好月光的依恋以及对高温的畏惧。
  3. 情感表达:整首诗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炎热天气中的不适感。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将内心的喜怒哀乐融入字里行间,使得整首诗既有静谧的美,又有动态的情感流露。通过对明月的赞美,反衬出夜晚的寂静与白天的酷热形成了鲜明对比。
  4. 艺术特色:该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诗人通过朴素的描写手法展现了一个宁静而略带忧伤的夜晚,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同时,诗中使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如把月光比作“赤日”,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 文化意义:《暑夜玩月不寐》不仅是一种文学创作,它还承载了深厚的文化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常常被赋予各种象征意义,如团圆、思念等。这首诗通过描绘中秋之夜的月亮,传递了人们对家人团聚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外,诗歌中的自然意象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示人们应珍惜与自然共处的时光。

《暑夜玩月不寐》不仅是一首美丽的抒情诗,也是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文化内涵,让后人在品味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对美好事物追求的执着和对生活的热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