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京口

欲去难言去,来归未得归。
暂停江上棹,一采故山薇。
霜露高堂冷,松楸墓木非。
临行叹游子,梦里想春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抵京口》是清代诗人汪为霖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汪为霖,字春田,江苏如皋人,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官员和画家。他曾官广西思恩知府,以材勇和技能著称。他的文学成就在诗歌方面尤为突出,创作了不少优秀的作品。

  2. 作品原文:天际帆樯万马来,岷江东下妙高台。海门蜃气争潮立,瓜步钟声挟雨回。四面烟云双醉眼,千秋坛坫几诗才。今朝为访南山寺,欲倩名花顷刻开。

  3. 整体翻译:诗句“天际帆樯万马来”描绘了一幅船只云集、江面上船帆密集的景象,象征着繁忙的海上交通。“岷江东下妙高台”则可能指的是岷江流入东海后,水流汇入长江,经过一段曲折后抵达上海,再流向大海。“海门蜃气争潮立”中的蜃气指海边的气象现象,而潮汐则是自然界的一种周期性水文现象。“瓜步钟声挟雨回”中的瓜步可能是一个地名,钟声伴随着雨声回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四面烟云双醉眼”形容四周景色迷人,让人目不暇接。“千秋坛坫几诗才”则表达了诗人对古代诗人才华的赞赏。最后两句“今朝为访南山寺,欲倩名花顷刻开”则表明诗人此行的目的是拜访南山寺,并希望能在此地见到盛开的花朵。

  4. 词句注释与白话译文:该诗的白话译文大致为:“天际上帆船桅杆像万马奔腾,岷江从东边滚滚而下流经妙高台。海门的海面上蜃气缭绕仿佛与潮水争夺高地,瓜步的钟声伴随着雨水一起回荡。四周烟雾缭绕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千年以来文人骚客都在这里施展才华。我今天特意来访南山寺,希望能在这片花海中找到片刻的慰藉。”

  5. 创作背景:据《清史稿·杨磊传》记载,杨磊曾于二十五日游览至京口,并在《抵京口》一诗中有所记录,反映了当时诗人对于京口自然风光和文化遗迹的深刻印象。

  6. 名家点评:清代著名学者王士禛在《渔洋文集》中有提到过这首诗,称其“颇佳”,并指出其与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有相似之处。王士禛认为汪为霖虽然不及苏轼的诗那样宏大深远,但同样能展现出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境。

  7. 轶事典故:关于这首诗的来历,有一个有趣的历史轶事。据说在清朝康熙年间,杨磊因公务被派往江南考察水利,他途径京口时偶然间看到此诗,并感慨于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作者的深厚情感。于是决定抄写此诗,并将其带回京城以示敬仰。

  8. 作品赏析鉴赏:《抵京口》不仅描绘了京口的自然景观,还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文化传统的尊崇。诗中运用了一系列生动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欲去难言去”,表达了难以割舍的情感;“来归未得归”,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纠结。此外,诗的结构紧凑,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音乐美。

《抵京口》不仅是汪为霖个人情感的真实流露,也是清代文人笔下京口这一地理标志的文化印记。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璀璨明珠。通过这首诗,人们可以窥见清代文人的生活风貌和精神追求,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他们对家乡山水和文化遗产的热爱与尊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