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报恩寺塔绝顶

到眼无埃壒,苍茫入素秋。
万家斜照外,千古大江流。
金碧翔霄表,虬龙压石头。
长安称雁塔,此亦旧皇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报恩寺塔绝顶》是清朝黄之隽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一种对历史沧桑、自然美景和文化传承的感慨。以下是对该作品的介绍:

  1. 作者介绍
  • 黄之隽:初名兆森,后更名黄之隽。作为清代著名的文人,他的诗歌创作多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人的情感世界。
  1. 诗词原文
  • 这首诗的内容如下:
    到眼无埃壒,苍茫入素秋。
    万家斜照外,千古大江流。
    金碧翔霄表,虬龙压石头。
    长安称雁塔,此亦旧皇州。
  • 赏析与翻译:这首诗以其深邃的历史感和壮阔的自然景观为特点。首句“到眼无埃壒,苍茫入素秋”描绘了一种空灵而宁静的视觉感受,给人以深远的意境。接着,“万家斜照外,千古大江流”则展现了一幅万家灯火与长江水流交织的景象,流露出诗人对于历史的沉思和对过往文化的尊重。最后两句“金碧翔霄表,虬龙压石头”以及“长安称雁塔,此亦旧皇州”则通过对建筑和地名的描述,进一步凸显了这座塔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承载的文化意义。
  1. 作品影响及评价
  • 艺术成就:该诗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后人传诵不衰。它不仅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和人文景观的深刻感悟,也展现了其高超的文学造诣。
  • 文化价值:作为文学作品,它不仅仅是对景物的描绘,更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记录和传承。这种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艺术形式,让读者能够在欣赏的同时,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地域的特色。

《登报恩寺塔绝顶》不仅是黄之隽个人文学成就的象征,也是清代诗歌宝库中的瑰宝。它以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美和文化遗产的热爱和尊重,同时也为后来的文学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