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岸里社番踏歌

耳不垂肩不威仪,直竹横木与撑支。
齿不缺角不丰姿,轻锤细凿为琢治。
番人奇嗜诸类此,黔者为妍皙者媸。
獉獉而游狉狉处,半耕半猎贪娱嬉。
冬月兽肥新酿熟,合社饮酒社鬼祠。
酒半角技呈百戏,琴用口弹箫鼻吹。
雄者作健试身手,雌者流媚夸腰肢。
距跃曲踊皆三百,鸡冠断落鸦鬓欹。
舞罢连臂更踏歌,歌声诡异杂欢悲。
乍闻春林哢莺燕,忽然秋冢鸣狐狸。
酒缸不空歌不歇,落月已挂西南枝。
我抚此景转叹息,此辈蠢愚忠义知。
昔曾随我砍贼阵,惯打死仗心不移。
朝廷设屯有至计,莫听奸民鱼肉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观岸里社番踏歌”是宋代诗人黄清泰创作的一首描绘番人生活的古诗。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番人的生活习俗和独特的审美观念。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作原文与鉴赏分析
  • 诗意概述:首句“耳不垂肩不威仪”,以夸张的手法描述了番人耳朵的造型,既不是垂在肩上也显得没有威仪。接下来两句“直竹横木与撑支”,形象地描绘了番人的住所——简陋而坚固。接下来的四句,通过“齿不缺角不丰姿,轻锤细凿为琢治”表达了对于牙齿形状的独特偏好和对工艺精细的追求。最后几句“獉獉而游狉狉处,半耕半猎贪娱嬉”,则描绘了番人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活方式,既有农耕也有狩猎,生活简单但充满乐趣。
  • 诗作赏析:黄清泰通过对“观岸里社番踏歌”的描述,不仅展现了番人的生活状态,还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和审美观念。这种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观察力是古代诗歌中难得的。诗中的“獉獉而游狉狉处,半耕半猎贪娱嬉”等句子,生动地表达了番人对自然和谐共生的态度,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1. 文化背景与社会影响
  • 历史时期与作者:此诗创作于宋朝,属于中国古代诗歌的范畴。黄清泰作为一位诗人,其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征。在宋朝时期,虽然汉族文化占据主导地位,但边疆地区仍保留着一定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方式,这为“观岸里社番踏歌”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 诗歌的社会作用:“观岸里社番踏歌”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文化传播的方式。它向人们展示了番人的生活状态,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中国古代诗人对民族文化的重视和尊重,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观岸里社番踏歌”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特风格的古诗。它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展现了番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特色。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为我们了解古代少数民族的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视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