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埠旅泊感赋

烽火惊心岁几回,江花溅泪向人开。
韶光薄幸春如寄,芳草无言客又来。
岂有间情吟芍药,更无清梦到瑶台。
浮家泛宅知何处,烟水茫茫极可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黄金埠旅泊感赋》是清代诗人冯祖昌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烽火惊心岁几回,江花溅泪向人开。
    韶光薄幸春如寄,芳草无言客又来。
    岂有间情吟芍药,更无清梦到瑶台。
    浮家泛宅知何处,烟水茫茫极可哀。

  2. 诗歌鉴赏

  • 烽火惊心的岁月:诗的开头“烽火惊心岁几回”,描绘了历史的沧桑和战乱给人们带来的深刻影响。烽火不仅是战争的象征,更是动荡不安年代的写照,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无情和生命的脆弱。
  • 江花溅泪的美丽与哀愁:“江花溅泪向人开”,通过江花的开放与凋零,反映了自然美的同时,也透露出对无常命运的感慨。花开即落,象征着美好事物的短暂和无常,而江花的泪水则是对这种无常的无奈和哀叹。
  • 韶光的薄幸与芳草的无言:诗中的“韶光薄幸春如寄,芳草无言客又来”表达了时间的无情和人事的变迁。春天如同被偷走的信物,既短暂又珍贵,而芳草的无声则传达了一种超然的孤独和沉默的情感。
  • 情感与梦想的追寻: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表达了对美好事物和理想境界的追求。“岂有间情吟芍药,更无清梦到瑶台”反映了诗人对于美好时光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透露出现实中的无奈和失落。
  1. 创作背景
  • 冯祖昌生活在清朝末年,这个时期的社会动荡不安,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冯祖昌作为一位文人,他的作品往往充满了对时代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 《黄金埠旅泊感赋》的创作背景与他的生平经历密切相关。作为举人,冯祖昌可能曾经历过科举考试的挫折,也可能有过流离失所的生活经历。这些生活的波折使他更加敏感地感受到了时代的残酷和个人命运的无常。
  1. 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冯祖昌的诗歌语言简练,意象丰富,能够深刻地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的感悟。这首诗的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时间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 情感真挚:诗人的情感表达真挚而深沉。无论是对自然的感叹,还是对社会的忧虑,都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对人性的理解。
  • 结构严谨:诗歌的结构安排合理,层次分明。从烽火惊心到自然景物,再到个人情感,诗人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展现了复杂的情感变化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1. 文化意义
  • 《黄金埠旅泊感赋》不仅体现了冯祖昌的个人情感和思想,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特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元素,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和意义。
  • 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在于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它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体现,值得后人深入研究和欣赏。

《黄金埠旅泊感赋》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深远的诗歌。它不仅仅是冯祖昌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他对那个时代的深刻反思和对生活本质的思考。读者在欣赏这首诗时,可以通过对其内容的深入解读,进一步了解冯祖昌的思想观念和文学造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