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和周朗山

拍手引鸾凤,来从海上游。
大鹏遇希有,两鸟忽相酬。
金作同心结,刀期绕指柔。
各平湖海气,商榷共登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和周朗山》是清代诗人黄遵宪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1. 作者背景
  • 生平概述:黄遵宪(1848年-1905年),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外交家和文化改革者。他提倡变法自强,反对封建保守主义,积极参与戊戌维新的活动,并因此被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杀害,时年仅四十八岁。
  • 诗歌创作:黄遵宪的文学创作涉猎广泛,其诗作以激昂慷慨、意境高远著称,在晚清时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他对现实政治问题的关注,也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素养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1. 诗歌原文
    拍手引鸾凤,来从海上游。大鹏遇希有,两鸟忽相酬。金作同心结,刀期绕指柔。各平湖海气,商榷共登楼。

  2. 诗歌赏析

  • 意境描绘:黄遵宪通过“拍手引鸾凤,来从海上游”等句子,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海中仙鸟相互呼应、翩翩起舞的景象,展现出一种超然世外、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境界。这里的鸾凤象征着美好与高贵,海上游则暗示着自由与无拘无束,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
  • 象征意义:大鹏与双鸟的比喻富有深意,大鹏代表着强大、勇敢,而双鸟则可能象征着和谐、平衡。诗人在这里运用了神话传说中的生物来寓意自己对于社会变革和国家强盛的期望。
  • 情感表达:诗中的“金作同心结,刀期绕指柔”等句子,流露出诗人对友情和爱情的珍视,同时也表达了对和谐关系的向往。这种情感的抒发,使得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成为了情感的传递。
  • 哲理探讨:最后两句“各平湖海气,商榷共登楼”,则是诗人对于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和批评。通过这样的表述,诗人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智慧和远见,也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精神。
  1. 艺术手法
  • 对比手法:诗中巧妙地使用了“拍手引鸾凤,来从海上游”与“大鹏遇希有,两鸟忽相酬”的对比,形成了动静结合的效果,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 象征手法:诗人善于运用象征手法,通过自然界的元素来隐喻社会现象和个人情感,使得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
  • 语言风格:黄遵宪的语言风格清新脱俗,既有古典诗词的韵味,又不乏现代白话文的特点,使其作品既有传统韵味,又有时代特色。

《寄和周朗山》是一首充满哲理思考和艺术美感的诗歌,它不仅是黄遵宪个人情感与思想的真实写照,也是其时代背景下的文化产物。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