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启行至长崎

浩浩天风快送迎,随槎万里赋东征。
使星远曜临三岛,帝泽旁流遍九瀛。
大鸟扶摇抟水上,神龙首尾挟舟行。
冯夷歌舞山灵喜,一路传呼万岁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由上海启行至长崎》是清代诗人黄遵宪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背景
  • 生平简介:黄遵宪,字公度,号东海公、布袋和尚,广东嘉应人。他是清末著名的诗人、政治家和外交家。黄遵宪的诗歌创作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还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
  • 政治生涯:黄遵宪在光绪年间曾担任多种官职,包括使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等。这些职务使他有机会直接参与国家的外交事务,并见证了晚清时期的一些重要事件。
  • 文学贡献:黄遵宪被尊称为“诗界革新导师”,他主张“诗可以群”,即诗歌应该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现象。他的诗歌以新颖的内容和形式,推动了中国古典诗歌向现代转型的发展。
  1. 诗歌内容解析
  • 开篇意境:“浩浩天风快送迎,随槎万里赋东征。”这两句描绘了乘槎者乘着疾风,跨越大海,向着东方航行的场景,充满了冒险与探索的意味。
  • 地理意象:通过“使星远曜临三岛,帝泽旁流遍九瀛。”这样的表述,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远方岛屿以及广阔海域的向往和赞美,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国家疆域的自豪感。
  • 人物活动:诗句中的人物不仅仅是乘槎的行者,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如“大鸟扶摇抟水上,神龙首尾挟舟行”所描绘的画面,展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1. 艺术特色与价值
  • 语言风格:《由上海启行至长崎》语言精炼,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 主题思想:该诗通过描绘海上旅程的壮观景象和对遥远国度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以及对个人使命的执着追求。
  • 文化意义: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首诗作,《由上海启行至长崎》不仅是黄遵宪个人情感的表达,也是那个时代社会变革和文化冲突的真实写照,对研究近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由上海启行至长崎》作为一首充满时代气息和历史意义的诗作,不仅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高超的艺术技巧,也为后来的读者提供了了解那个时代风貌的一个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