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彝士河

龙门竟比禹功高,亘古流沙变海潮。
万国争推东道主,一河横跨两洲遥。
破空椎凿地能缩,衔尾舟行天不骄。
他日南溟疏辟后,大鹏击水足扶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九月十一夜渡苏彝士河》,读黄遵宪

在《九月十一夜渡苏彝士河》中,诗人黄遵宪巧妙地将自身对苏彝士河的深刻记忆和对历史的追溯融入诗篇。这首诗不仅是对地理景观的描绘,更是对过往岁月的追忆和对历史沧桑的感慨。通过这首诗,我得以窥见一个诗人如何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抒发其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

黄遵宪的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示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艺术技巧。诗中的意境深远,语言精炼而含蓄,通过对苏彝士河的描述,折射出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民族未来的期许。特别是诗中那句“大漠径从沙碛度,双轮徐碾海波平”,不仅生动地再现了苏彝士河的自然景观,更隐喻了国家在大时代的洪流中所经历的艰难历程。

黄遵宪的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回顾,更是对整个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苦难与辉煌的深情缅怀。他的笔触下,苏彝士河不再是一条简单的河流,而是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个体与社会的历史见证者。

通过阅读这首诗,我感受到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对于民族精神的弘扬,以及面对困难时的不屈不挠。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传承的宝贵财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