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一夜渡苏彝士河

云敛天高暑渐清,沈沈鱼钥夜三更。
侵衣雪色添秋冷,绕槛灯光混月明。
大漠径从沙碛度,双轮徐碾海波平。
忽思十五年前事,曾在蓬莱岛上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九月十一夜渡苏彝士河》是清代诗人黄遵宪所作,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绘作者夜晚渡过苏彝士河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回忆以及对个人境遇的感慨。以下是这首诗的介绍:

  1. 基本信息
  • 作者简介:黄遵宪(1848年—1905年),号人境庐主人,是清朝晚期的诗人、外交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的诗歌作品广受赞誉,尤其在近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1869年的秋天,黄遵宪因应征入京参加翻译法国书籍而有机会前往欧洲学习,并在法国期间游览了巴黎和罗马等地,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在一次夜晚渡河的经历中,他写下了这首诗。
  1. 原文与注释
  • 诗句原文:云敛天高暑渐清,沈沈鱼钥夜三更。侵衣雪色添秋冷,绕槛灯光混月明。大漠径从沙碛度,双轮徐碾海波平。忽思十五年前事,曾在蓬莱岛上行。
  • 注释说明:这首诗的每句诗都包含注释,帮助理解其深层含义及背景知识。例如,“云敛天高”描述的是夜空中云彩逐渐散去,天空变得清澈;“沈沈”可能指夜晚的宁静或者沉重的感觉;“侵衣雪色”则形象地描述了寒冷的感觉。
  1. 作品赏析
  • 艺术手法:此诗采用传统的律诗形式,语言简练且意象丰富。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象征,诗人成功地传达了自己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感受,以及对于个人经历的回忆和思考。
  • 情感表达:诗中流露出的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多的是对个人历史的回顾和反思。特别是“忽思十五年前事”,不仅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无情,也反映了诗人对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九月十一夜渡苏彝士河》作为黄遵宪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深邃的艺术内涵、丰富的情感表达以及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占有一席之地。通过这首诗,不仅可以欣赏到黄遵宪卓越的文学才能,还能感受到他对生活、历史与自然的独到见解。

相关推荐